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平衡针配合传统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症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为该型失眠症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思路,以期对临床治疗同类病症有所启发。 方法:本课题拟收集研究对象40例,随机对照分组,分针刺组及西药组,针刺组20人;西药组20人,针刺组治疗方法:取平衡针失眠穴(双侧)及风池、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以上均取双侧)。失眠穴平刺进针0.3-0.5寸,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风池、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快速进针,合谷、太冲用泻法,其余取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每间隔10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每天1次,凡遇周六、周日停针,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西药组:每天晚上饭后口服盐酸曲唑酮片(美抒玉50 mg,每3天递增50 mg,到每日150 mg。根据病情需要及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调整剂量,用药量在50-150 mg之间,疗程同针刺组,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治疗,每天坚持服药。两组治疗结束后检测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肝郁气滞型失眠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焦虑量表(HAMA)及药物副作用量表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1个月与2个月的复发率随访,判断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远期复发率的情况,所有数据采用计算机SPSS17.0处理。 结果:经数据统计分析,(1)组间比较:针刺组与西药组在改善睡眠效率、肝郁气滞证型评分、PSQI、HAMD、HAMA等的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自身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比较,两组的PSQI、肝郁气滞证型评分、HAMD、HAMA等的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3)从不良反应方面来看,针刺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0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4例,占总人数的20%,且不良反应均表现为药物的副作用等相关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Asberg量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1个月(近期)与2个月(远期)复发率,两组间比较P<0.05。 结论:“平衡针配合传统针刺”在改善肝郁气滞型失眠症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与口服盐酸曲唑酮片比较,显著疗效,复发率低,且方法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临床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