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视觉缺陷,盲童丧失了对颜色的视觉感知能力。盲童对于颜色这一抽象概念,以及各种子颜色概念(如红、黄、蓝等),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获得。因此语言可能影响盲童颜色概念的构建。本研究探讨盲童颜色概念的获得及颜色语义空间的构建方式,对比盲童和正常儿童关于颜色认知的差异。探讨这一问题,一方面是为盲童的颜色教育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为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提供证据。颜色词和颜色认知是探索语言和认知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颜色词和颜色认知的领域,已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主张。语言关联性的观点,认为语言影响颜色认知,语言可以任意切割颜色,各种语言对于颜色的切割存在差异。普遍进化观点持语言和颜色认知相互独立观,因为视觉器官是相同的,所以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也相同。世界上各种语言中的颜色词集中于11种基本颜色,称为焦点颜色,即语言对于颜色的切割不是任意的。而近期的研究则认为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是环境、感知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对盲童这个特殊群体颜色认知的研究,可以排除生理因素,获得语言和认知关系的证据。本研究通过5个实验考查了盲童和正常儿童对于颜色的认知。结果表明:(1)盲童11种基本颜色概念的通过率顺序大致与正常儿童相同,黑、白、红、绿的通过率较高。除棕色外,小学盲童和正常儿童其他10种基本颜色的通过率差异不显著。而初中阶段,盲童8种基本颜色(不包括红、蓝、绿)的通过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2)盲童和正常小学儿童都存在实物色/背景色的颜色分类维度,正常初中儿童形成了彩色/非彩色,冷色/暖色颜色分类维度。盲童的实物色/背景色分类维度不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实物色/背景色维度一方面反应了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另一方面体现了语言对于思维的影响。(3)在对比判断相同重量的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的重量研究中,盲童和初中正常儿童认为黑色物体更重。(4)盲童和正常儿童在初中阶段获得了颜色的抽象象征意义。颜色抽象意义的获得主要体现在红色和黑色中。(5)盲童和正常儿童都偏爱冷色系,对与黑、白两色的喜爱度高于暖色。由结果可以看出,语言、文化、儿童思维的发展影响盲童对于颜色的认知。盲童不因视觉障碍而丧失颜色概念,因此应加强盲童颜色认知的教育,扩展盲童对于生活环境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