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背/腹侧注意网络的解剖通路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x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期研究表明人脑注意网络存在两个功能子网络:参与内源性目的驱动的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定向的背侧注意网络,以及对外源性突显刺激重定向的腹侧注意网络。这两个子网络除了处理各自特定的任务外,彼此之间动态交互作用,以决定哪些刺激被感知。不论是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还是静息态fMRI都发现背侧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存在功能上交互的脑区(hub节点),包括右侧额下回后部(posterior inferior frontal gyrus,pIFG)、额中回前部(anterior middle frontal gyrus,aMFG)和缘上回(superior marginal gyrus,SMG)。然而,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的解剖连接基础尚不清楚,弄清这一科学问题有助于理解背/腹侧注意网络的信息处理机制。因此,本研究的具体思路是基于两组相互独立互为验证的多模态MRI数据,提取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的功能hub节点,追踪这些节点的白质纤维束,分析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的解剖连接模式,探索这些hub节点解剖连接和功能连接强度的相关性,从而明确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的解剖连接通路。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0名来自人类脑连接组计划(Human Connectome Project,HCP)和50名本中心采集的健康成年被试。首先,根据脑激活Meta分析获得背/腹侧注意网络的核心脑区;计算这些脑区的功能连接;并使用conjunction分析提取在自发脑活动上与背侧以及腹侧注意网络均高度同步的hub节点;使用广义q空间采样成像(generalized q-space imaging,GQI)重建技术和streamline确定性追踪算法构建每个hub节点的白质纤维束;分析背/腹侧注意网络内与hub节点的解剖连接和功能连接模式;研究注意网络内每个hub节点解剖连接和功能连接强度的相关性。为了验证结果的鲁棒性,本研究采用了多种对比验证手段,包括:HCP队列不同子组结果的比较,HCP队列不同采集时间点之间结果的比较,以及HCP与本中心队列之间结果的比较等。结果:本研究提取出了3个与背/腹侧注意网络均存在正功能连接的hub节点,分别为:右侧额下回后部(pIFG)、额中回前部(aMFG)和缘上回(SMG)。这些hub节点在HCP队列不同采集时间点都稳定存在。基于弥散成像的纤维束追踪表明,这三个hub节点与背/腹侧注意网络都存在解剖连接,而且各个hub的解剖连接模式不完全相同,其中:与背侧注意网络,pIFG主要与右侧额上回的背外侧区、右侧额中回的腹外侧区和右侧中央前回尾部腹外侧区相连;aMFG主要连接的脑区为左侧额中回腹侧区、右侧额中回的腹外侧区、右侧中央前回尾部腹外侧区和右侧额下沟等脑区;SMG主要连接到右侧顶下小叶PFt区、右侧顶上小叶hIP3区和右侧顶上小叶。与腹侧注意网络,pIFG则主要连接右侧额下回腹侧区和右侧额中回与额下回交界区,aMFG主要连接右侧额中回腹侧区和右侧额中回与额下回交界区,SMG主要连接到右侧顶下小叶尾部PFm区和右侧顶下小叶PFop区。这些hub的解剖连接模式在HCP队列不同子组以及在本中心队列之间高度相似。各hub的功能连接模式和解剖连接模式也相似。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各hub的解剖连接和功能连接强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相关性在HCP队列不同采集时间点,以及本中心队列中高度相似。结论:本研究发现背/腹侧注意网络通过hub节点在解剖上紧密相连,并且每个hub节点都拥有独特的解剖连接模式,而且它们的解剖和功能连接强度密切相关。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背/腹侧注意网络在相关任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机制。
其他文献
【正】 有人说,《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怪书”(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里所谓的“怪,”大约是指它发出了在那个时代看来可怪可骇的议论。封建社会历来奉皇帝为
基于浮空器搭载望远镜对深空目标进行探测时,相较于地面望远镜具有像质受大气影响小等优势,相较于空间望远镜具有发射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因此浮空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空间探测科研平台。望远镜系统搭载于浮空器平台漂浮在30千米左右的平流层时,由于平流层大气扰动以及平台稳定性能力等问题,往往需要浮空器光谱望远镜主轴伺服控制系统抑制扰动,保证浮空器光谱望远镜系统的控制精度,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观测任务。影响光谱望远镜控
以政策科学为依托对信息政策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利用系统分析理论同时结合政策科学的相关知识,将信息政策系统的实际运行划分为五个环节分别阐释,以试图构建信息政策系统
探析常见图书外借差错原因及其纠正与预防方法,指出10种常见图书外借差错现象,讨论了引起差错的6种原因,阐释了纠正图书外借差错的7种方法,预防常见图书外借差错的6种措施.
文章主要探讨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网络环境及其应采取的策略.作者从数据库建设、电子出版物的收藏、突出馆藏特色等几个层面进行了综合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