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基于制度变迁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
在研究角度方面,选择了以制度和制度变迁为背景,而非简单套用西方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制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为基础和架构,主要运用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产权理论,适当引入非主流的行为理论,采取了规范的研究方法。
根据信贷制度的变革以及相应阶段出现的信贷行为特征进行了阶段的划分。在每一阶段鲜明的制度框架下,银行的信贷行为是相应背景下的一种应对,在制度背景下有其合理性。然而从整体效率来看,却不具有可延续性。正是这种在某一制度框架内累积的矛盾,最终推动了国家的改革进程。随着新制度的制定,在新阶段中,旧的矛盾被削弱或解决;而商业银行相应的对策调整,又使新的问题出现,这主要体现在其信贷行为特征和市场表现上。如此循环推动了制度的完善和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成长。
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建立有效的政府制度保障,体现在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进一步规范化;其次政府要将金融改革引向深处,不仅体现在国有产权改革,还体现在促进金融产权与形式的多元化;再次,商业银行的差别定位是促进信贷结构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内部也应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高效的监督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