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等因素与冠心病(CHD)、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与炎症反应在冠心病中的关系,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的149例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90例,年龄29-77岁(平均56.28±9.91岁),均行冠脉造影检查。记录纳入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既往病史。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检测肝功、肾功、血脂、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超敏C反应蛋白等;并用含有EDTA抗凝剂的采血管留取静脉血液6ml,1h内以4000r/min离心10分钟,留取上清液,存于-80℃冰箱中保存,待样本集齐后采用ELISA法试剂盒检测白介素-10、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浓度值。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心外膜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达50%定为CHD,并进行Gesini评分。依据Gesini评分分为非CHD组(0-6分)53例,及CHD组(7-144分)96例。再按照冠脉血管病变支数0、1、2、3支分为四组,各组分别为48、32、38、31例患者。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等因素与CHD、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CHD组与非CHD组在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年龄、吸烟和空腹血糖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同型半胱氨酸(OR=2.908,P=0.0411)、叶酸(OR=3.032,P=0.0145)、超敏C反应蛋白(OR=2.968,P=0.0168)、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OR=1.090,P<0.001)、白介素10(IL-10)(OR=1.503,P<0.001)与CHD存在相关性(P<0.05),是其危险因素,而维生素B12(OR=1.497,P=0.4965)与CHD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得出叶酸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34)。从一般线性回归分析中得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0分别与Gesini评分存在线性相关(M-CSF:P<0.0001;IL-10:P<0.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Gesini评分=-51.27+0.85*IL10(pg/ml)+0.23*M-CSF(pg/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0的浓度值随着血管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1支血管病变组的M-CSF、IL-10的浓度高于0支血管病变组(227.58±51.59vs137.75±30.10pg/ml;37.21±17.75vs10.88±4.97pg/ml);2支血管病变组的M-CSF、IL-10的浓度高于1支血管病变组(253.53±41.90vs227.58±51.59pg/ml;47.24±19.10vs37.21±17.75pg/ml);3支血管病变组的M-CSF、IL-10的浓度高于2支血管病变组(300.92±48.69vs253.53±41.90pg/ml;63.94±21.18vs47.24±19.10pg/ml),且每两组间比较均为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同型半胱氨酸、叶酸、超敏C反应蛋白、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0与CHD存在相关性,是CHD的危险因素。维生素B12与CHD未发现显著相关性。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0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并且各自浓度水平随着冠脉血管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病变程度不存在相关性。3、叶酸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存在相关性,可能与冠脉病变程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