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的伦理困境与救赎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q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最具时代价值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奶娃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追寻为中心线索,涉及所罗门家族四代,讲述了17世纪至20世纪美国黑奴制度和种族歧视对黑人们造成的历史创伤,既展现非洲传统文化对黑人民族发展的基石作用,又指出黑人民族在“双重意识”心理状态下的现实发展出路;既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又运用魔幻主义手法再现神奇的非洲神话传说及传统文化。本论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等研究方法,通过文本细读,以《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群体面临的家庭、种族伦理困境和伦理救赎等问题为研究重点,研究伦理环境、伦理困境、伦理选择和伦理救赎四个方面的问题。论文共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回顾托妮·莫里森的创作历程;搜集、整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和不足等;明确论文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写伦理环境,回归《所罗门之歌》的伦理现场,探寻作品中黑人群体在蓄奴制和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及因此而遗留的历史伤疤。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的人、畜身份易位的心理定势下,黑人群体难以找回“人”的身份定位,困惑迷茫,沦为美国社会下的“非人”。第二章写伦理困境,从家庭、种族两个方面入手探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群体所遭遇的伦理困境。从家庭伦理来看,以露丝和麦肯为例,黑人群体普遍陷入乱伦和恶亲的伦理困境中,难以维持既定的家庭伦理秩序,无法承担家庭伦理身份下的责任;从种族伦理上看,在黑人价值观和白人价值观的共同作用下,黑人群体普遍呈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既受制于自己备受歧视的黑人身份,又对白人价值观无限向往,陷入黑人精神“白化”或“死亡”的种族伦理困境。第三章写伦理选择,论述黑人群体在家庭、种族方面陷入双重困境时作出的伦理选择。从家庭伦理看,陷入乱伦困境的露丝进行了内向选择——封闭自我,陷入恶亲困境的麦肯进行了外向选择——虚荣与逐金,然而不管是封闭自我还是虚荣逐金都无法回归人的本质;从种族伦理上看,面对白人主流价值观,麦肯一代选择屈服与忘却,麦肯二代选择犹疑与偏离,吉他则选择以暴制暴的狭隘民族主义,这三类人的伦理选择可以代表同样困惑于黑白之间的其他黑人们的选择,不管是屈从、犹疑还是暴力对抗,都不是正确合理的种族发展出路。第四章写伦理救赎,由于美国黑人群体在陷入伦理困境时,难以通过自己的伦理选择解脱出来,莫里森通过刻画“领航员”派拉特和主人公奶娃暗示了两条伦理救赎之路:派拉特的精神指引和奶娃的自我成长。奶娃是黑人群体中最普通的一份子,他的精神飞翔给予了黑人群体强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从本质上讲,这场伦理救赎的本质仍然是对“人”身份的追寻和坚守:人有时空联系,要有历史和未来,即确定伦理身份、历史寻根、探寻民族发展出路;人有群居特性,要有和谐平等的集体,即以爱为基石的家庭伦理团体和以和谐为旨归的种族伦理团体;人有思维属性,要有坚定的信仰,即对本民族的发展充满信心,不仅要做个“人”,还要做个“黑人”,更要做一个“美国黑人”。
其他文献
学位
《黎明帝国》是中国首教基于HTML5技术的手机网页游戏,由北京磊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运营。
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被誉为20世纪最具有创新性与先锋性的剧作家之一,他以对现实人生深刻而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表达以及怪诞诡谲的剧作风格展现了现代人复杂而
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集大成地展现了自古希腊以来的人类对自我精神建构和探索的辉煌成果。同时,在价值诗学和审美风格上,也为即将来临的二十世纪欧洲文学在深度模式上的削平并
学位
摘要: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草本植物根系力学特性及其根系固土护坡力学机制,以青海省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地区为研究区,将赖草、扁穗冰草、早熟禾和紫花针茅4种优势草本植物作为供试种,开展室内单根拉伸和剪切试验,系统分析了4种草本植物的单根力学特性。结果表明:4种草本植物平均单根抗拉力大小顺序为赖草(3.336 N)>扁穗冰草(2.677 N)>早熟禾(1.988 N)>紫花针茅( 1.588 N),单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是奥地利20世纪的重要诗人,本文对其诗中的死亡诗学进行探讨。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死亡”在诗人的诗歌之中,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第二,诗人的诗歌在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