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颌骨缺损是颌面外科,口腔种植科及修复科较常见的病损。颌骨缺损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咀嚼困难和语言障碍以及影响美观。临床颌骨缺损常用的修复方式包括:机体自行愈合、自体骨移植、骨粉充填、金属及其合金的应用。对于大范围的颌骨缺损,临床常采用自体骨移植、钛板及钛网等修复;而对小范围的颌骨缺损,利用骨是一种再生能力较强的组织,常采取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uide bone regeneration GBR)修复;Bio-oss骨粉和自体骨修复缺损后有被机体早期吸收的风险,吸收后不能达到缺损预期的修复效果。多孔钽材料具有高摩擦系数、高孔隙率、低弹性模量及骨组织内生性特点,是理想的骨科材料;已用于临床膝关节、髂关节骨缺损的修复和脊柱制动术等,且多孔钽假体即可促进软组织和骨组织生成的作用。目前,尚无多孔钽颗粒修复颌骨缺损效果的相关文献报道。本实验通过构建比格犬下颌骨缺损模型,Bio-oss骨粉和多孔钽颗粒分别修复颌骨缺损后检测新骨生成及塑形、骨小梁数目、骨密度和新骨组织形态学变化。本实验试图评价多孔钽颗粒修复颌骨缺损效果,为多孔钽材料修复临床颌骨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以十二月龄雄性比格犬为研究对象。首先拔除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待拔牙创愈合后构建下颌骨缺损模型。Bio-oss骨粉和多孔钽颗粒分别充填颌骨缺损,设置2组,即对照组(Bio-oss骨粉)和实验组(多孔钽颗粒)。采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评价新骨生成和塑形情况;采用CTAn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检测新生骨小梁数目和骨密度;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和姬姆萨与丽春红混染法观察新骨组织形态。结果1.研究发现比格犬下颌骨缺损为深7.0mm、直径为4.0mm时,颌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2.骨缺损修复后3个月,采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评价新骨生成和塑形发现,多孔钽颗粒评分高于Bio-oss骨粉(P<0.05);两组缺损区新生骨小梁和骨密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3.硬组织染色提示:两组颗粒之间的空隙内均有新骨生生成,多孔钽颗粒组骨组织相对较多;多孔钽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内有少量类骨质和胶原纤维,而Bio-oss骨粉组新生骨组织内可见大量类骨质和软骨凹陷样结构。结论1.颌骨缺损在深度(7.0mm)一定时,直径大于或等于4.0mm时机体不能自行修复,可用于评价骨移植材料对缺损的效果。2.多孔钽颗粒修复颌骨缺损后新骨生成及塑形评分高于Bio-oss骨粉,且多孔钽颗粒之间的孔隙内新骨较成熟,而Bio-oss骨粉组新骨内可见大量类骨质和胶原纤维,说明多孔钽颗粒修复颌骨缺损效果优于临床常用修复材料。3.本研究为多孔钽颗粒修复颌骨缺损效果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及为多孔钽颗粒进入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