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对国外作品的翻译出版呈现了数量多、品种多、更新快的特点。在这其中,能唤起读者共鸣,对读者有所启发的励志性图书占了很大份额。除了字数少、笔触贴近普通人、增加图像等特征外,这类书籍往往重视真实故事的描述,减少抽象说教的形式,更能符合多数读者的阅读品味。因此,以这些书籍为代表的一种新的大众文学——励志文学应运而生,并因其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然而,与其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励志文学的翻译所做的探讨和研究却寥寥无几。
和其他类型的文学相比,励志文学除了表达功能外,有的还具有呼唤功能和信息功能,目的是抚慰心灵,激励斗志,或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等等。翻译励志文学,为的是能使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认识、了解和接受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且获得和原语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因此,励志文学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语际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行为。根据上述观点,本文拟以传播学作为励志文学翻译研究的宏观理论指导和分析依据,讨论励志文学英汉翻译的过程,旨在探索针对这一文学类型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为提高励志文学汉译的质量提出一些见解。
作为一门新兴发展起来的学科,传播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我们对翻译问题的认识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传播学从翻译的本质出发,把翻译看作是原文文本作者和译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以及原文作者通过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三个层面的跨文化跨语际交流和信息传递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层面的符号转换。本文提出,励志文学与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离开了受众的接受,传播效果难以实现。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重视译文受众的接受能力,采取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在励志文学翻译中,译者不能仅仅只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也应该强调对于受众和译文的忠实。如果逐字翻译会导致译文不能被读者理解并接受,译者有权在不违背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适量的改动。受众的反馈可以看作是评判翻译好坏的一个标准,因此励志文学的译者应根据事先预测的译文受众的反应来调整译文。此外,励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其他干扰因素如噪音等也会导致译文很别扭或是不清晰,从而影响甚至阻碍受众对译文的接受,译者在翻泽过程中应该努力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本文主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简要介绍了传播学及其发展情况,分析了翻译的传播本质,然后讨论了传播学与翻译研究相关的理论,即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提出了分析翻译这个信息传递系统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冗余、信道容量、传输负载、噪音、反馈等几个对翻译活动有启示性的概念,为下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励志文学翻译的可行性及意义,然后根据传播模式,对励志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影响要素如受众、创作者、信息、媒介、反馈、噪音、目的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第三部分则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传播学及翻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翻译励志文学的一般过程,归纳了在励志文学汉译中应该遵循的几条原则,即以受众为中心,以传播效果为中心,以文化传播为中心。最后,文章以传播学理论为原理建设性地总结了在翻译励志文学时应采取的主要策略和手段:增加、删减、再创造,并以实际例子加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