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医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代谢控制现状调查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lack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可合并多种急慢性并发症。据统计,DM中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占95%。全世界的DM患病率迅速增加,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公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0~2030年DM将在全球迅速流。2000年全球有DM患者1.51亿,2010年达2.85亿;2011年全球DM患病率达8.3%,患病总人数为3.66亿;到2030年,全球DM患病率会增加至9.9%,DM总人数将达5.52亿。我国也出现了DM加剧流行的趋势。1980年,我国DM患病率为0.67%;而2007~2008年20岁以上人群中DM患病率达9.7%。2011年11月IDF统计公布,我国成人DM总人数为9240万,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到2030年会有大约1.3亿患者。DM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亟需确定有针对性的DM防治策略。T2DM患者代谢及并发症方面国外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病情评估系统,尚不能确定是否适用于我国DM人群。国内大规模的DM流行病学调查始于1980年,近十来年也有不少大型临床研究,如2001年的T2DM住院患者并发症回顾性分析、2007~2008年DM流行病学调查及2009~2011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调查等,但对于区域性T2DM住院患者入院现状病情评估较少。本研究旨在建立区域性T2DM住院患者病情评估数据库,及时掌握本区域DM患者代谢控制现状,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基本原则,使患者得到更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研究目的1建立2012年沈阳市202医院医保T2DM住院患者疾病控制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评价T2DM患者代谢控制、并发症及院外自我管理情况。具体目标包括:⑴研究T2DM患者代谢控制现状,分析与其相关合并症的发病情况;⑵综合评价T2DM单一指标和指标组合间的关系;⑶构建T2DM指标体系和最佳管理模式;2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以“尊重患者,体现患者意愿、需求和利益”为宗旨,指导所有临床决策,提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得到更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延长寿命,减少病死率。3填补区域性T2DM住院患者代谢控制现状及相关并发症患病率领域研究空白,及时掌握本区域DM患者代谢控制现状,为沈阳市医保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早期诊断、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负担。研究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收集2012年沈阳市202医院内分泌科T2DM住院患者786例,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和实验室资料,实验室资料均为住院首次检查结果。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目标分别依据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APDPG)(2002年)和2012ADA/EASD标准进行统计分析。1描述其病情控制情况,评价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及其与并发症、合并症的关系。2指标的分类和组合⑴将选出的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如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及并发症情况等作为一类指标;⑵将实验室指标FPG、PPG、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作为二类指标。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共收集到786例患者,其中男性59.4%,女性40.6%;各代谢指标的均值分别为:FBG9.80±3.59mmol/L、PPG14.195±5.39mmol/L、HbA1c8.73±2.26%和BMI25.30±3.50Kg/m2。2代谢控制:以4.4mmol/l≤FBG≤6.1mmol/L为控制标准的话,达标率为14.1%,以3.9mmol/l≤FBG≤7.2mmol/L为标准的话,达标率为27.9%;以4.4mmol/l≤PPG≤8.0mmol/L为标准的话,达标率为11.59%,以PPG≤10.0mmol/L为标准的话,达标率为25.5%;以HbA1<6.5%为控制标准的话,仅17.75%的患者控制达标;以HbA1<7.0%的话,有26.3%的患者达到控制标准。低血糖发生率占0.66%(5/759,系统缺失27人)。有74.44%、74.53%和72.03%的患者FBG、PPG及HbA1c控制差。达到BP<130/80mmHg的占61.62%。达到TG<1.7mmol/L控制标准的占44.0%;未合并冠心病者达到LDL-C<2.6mmol/L控制目标的为33.6%;合并冠心病者达到LDL-C<2.07mmol/L控制目标的仅为13.8%(30/218),LDL-C<1.81mmol/L仅为4.6%(10/218); HDL-C>1.0mmol/L的男性占28.8%,达到HDL-C>1.3mmol/L的女性占30.8%。3体质量分数(BMI):18.5Kg/m2≤BMI<24Kg/m2的占35.5%,44.1%的患者超重,20.4%的患者合并肥胖,1.9%的患者消瘦。BMI <24Kg/m2的患者PPG血糖控制水平与BMI≥28Kg/m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年龄分层:年龄≥56岁的患者FBG比年龄<56岁控制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年龄与病程分组:年龄各亚组中DM患者所占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01),40~5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54.8%,431/786),≥80岁的住院患者仅占2.5%;40~59岁年龄段人群的病程在1~120月(59.2%,363/613)的1~60月所占比例最高(60.1%,229/381)。6DM合并症或并发症发病率情况,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71.1%,糖尿病眼病5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1.8%,其他眼病24.4%),糖尿病性肾病(DN)31.7%;合并高血压49.7%,冠心病28.5%,脑血管疾病16.8%,其中合并脑梗的占脑血管疾病的47%(62/13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8%、35.7%、20.6%、34.2%、17.1%、12.6%、5.2%);下肢血管病变3.9%;97.6%的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并发症,合并2种以上的占87.41%,合并3种及以上的占68.83%;未合并慢性并发症的仅占2.04%。除了DPN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外(P各为0.452和0.205),其他都与年龄和病程有相关性(P均<0.01)。7合并其他疾病:脂肪肝50.1%,血脂代谢紊乱55.6%。血脂代谢紊乱和脂肪肝的发病率均随着DM患者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而降低,但血脂异常症的发病率与病程无相关性(P=0.19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BMI(OR值1.502,P=0.033)、长病程(OR值1.199,P=0.699)、高尿微量白蛋白(OR值1.692, P=0.003)、高血尿酸(OR值2.170, P=0.005)、血脂异常症(OR值1.909, P=0.002)以及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数目多(OR值1.518,P=0.047)均是血糖不达标(即HbA1c≥7.0%)的危险因素;年龄(OR值0.273,P=0.816)是保护性因素。结论1202医院T2DM住院患者在40~59岁年龄段呈现明显的住院高峰(54.8%),且病程在1~60月的所占比例最高(60.1%);2202医院住院患者血糖控制水平(HbA1c<6.5%仅占17.75%;HbA1c<7.0%仅为26.3%)较2011年CDS公布的全国平均达标水平低(HbA1c<6.5%或HbA1c<7.0%);3202医院的T2DM住院患者合并多种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97.6%的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并发症,合并2种以上者占87.41%,合并3种及以上的占68.83%,且发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年龄是血糖达标的保护性因素,但无统计学意义(P=0.816)。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体质指数(BMI)对预后的影响及肥胖矛盾的存在情况。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2015年于我院住院的226例合并2型糖尿
目的:   (1)大样本调查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照顾(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行为)、生活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   (2)实验性研究设计旨在阐明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前列腺增
目的:研究特殊类型肾结石应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lexible ureteroscopy combined holmium laser lithotripsy,f-URS)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与二型糖尿病、肥胖症、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症患者最常见的肝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NAFLD的药物。姜黄素是姜黄中提取的天然多酚化合物,研究证实其对非酒精
背景中耳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多种基因均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已有关于小鼠中耳炎的基因芯片研究,但都是基于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中耳炎,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
目的:   1、探讨乳腺癌临床标本中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cell-surfaceantigens2,Trop-2)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   2、研究Trop-2基因在乳腺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30(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30,GPR30)能否通过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来影响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的发生和发展。方法:收集2014年2
目的:   1.建立高脂饮食诱导形成的肥胖大鼠模型;   2.观察嗜酸乳杆菌、低聚果糖及其混合制剂灌胃对肥胖大鼠体重、血脂、脂联素和血管内皮NF-κB表达的影响,以期望为儿
目的: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癌是(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机制,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大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检测。  目的:制备大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Emodin-polylactic-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