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肠癌属高发癌症,其生物学行为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并选择正确恰当的治疗方案。本课题通过观察大肠良恶性肿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血管生成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1)、p53的表达规律,探讨PTTG、VEGF、p53、TSP-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PTTG、VEGF、p53、TSP-1在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临床资料完整且保存完好的18例正正常大肠组织,20例大肠腺瘤,44例大肠腺癌石蜡标本,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检测Envision二步法检测各组中PTTG、VEGF、p531和TSP-1表达,并用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数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TTG的表达与VEGF、p531和TSP-1的相关性以及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和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1)PTTG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6%,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11.1%),大肠腺瘤(75%)。正常组织组与大肠腺癌组,正常组织组与大肠腺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腺瘤组与大肠腺癌组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TTG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PTTG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p<0.05)与MVD呈正相关。(2)VEGF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0.4%,在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40%,11.1%,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与大肠腺癌的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与大肠腺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p<0.05),能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3)p53在正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在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68.2%,正常粘膜和大肠腺瘤,正正常粘膜组和大肠腺癌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组与大肠腺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仅与癌的浸润深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SP-1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38.6%,而在大肠腺瘤及正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0%,44.4%,TSP-1蛋白在正正常大肠组织及大肠腺瘤组和大肠腺癌组两组相比较表达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1与大肠腺癌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5)MVD在大肠腺癌中的平均密度值为(67±26);在大肠腺瘤级正正常大肠组织中的MVD值为(33±7vs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肠肿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与VEGF、p53蛋白、MVD计数呈正正相关,与TSP-1蛋白呈负相关(P<0.05);p53蛋白与VEGF蛋白、MVD计数呈正相关,与TSP-1蛋白负相关(p<0.05);TSP-1与MVD计数负相关(p<0.05),同时TSP-1与VEGF有负相关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TTG、VEGF、p53表达升高及TSP-1表达下降是参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2) PTTG、VEGF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能都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是大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学改变。p53在大肠癌中能够促进浸润,TSP-1则抑制大肠癌的浸润。(3)大肠癌中PTTG与VEGF、p53表达呈正正相关,三者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PTTG、p53与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推测PTTG在大肠癌中抑制TSP-1的表达从而抑制其抑血管生成的生物学作用,同时也间接的促进了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了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