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古诗语意视象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年代,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繁荣,同时也渐渐成为人类进步的一个必须条件。尤其是文化交流,它不仅是全球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同时也是各国科学、技术及经济深入交流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古诗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并首先成为国外人士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具有不可言喻的艺术美感和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它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历史渊源及风土人情,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早在16世纪末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就率先将中国古诗介绍到西方,此后中外古诗英译作品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相比之下,西方学者由于缺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作品多有遗憾;而中国学者的翻译则略胜一筹。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者将目光转向文学翻译尤其是古诗词翻译,并涌现出以严复、傅雷、钱钟书、刘重德及许渊冲为代表的众多优秀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翻译标准的重心也经历了由古诗内容到其艺术境界及美学价值的转化。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刘重德的“信达切”、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还是许渊冲的“三美”,都得到翻译界的普遍认可,拥有大批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为中国古诗词翻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们的理论均以原文为重心,忽略了译文读者这一要素,不可以不谓之美玉微瑕。 关于古诗词鉴赏,当代诗歌鉴赏家及翻译家辜正坤教授提出了诗歌五象美论,从多方位来分析诗歌的成分及美学价值,堪称诗歌鉴赏的极致。其中的语意视象更是源于读者潜在的鉴赏方法,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并为味象美提供重要参考,亦是中国古诗翻译的重点。作者正是选择语意视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于此同时,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以读者反应为重心的功能对等(原称动态对等)理论,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在种种争议中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中国古诗翻译的大胆想法。本文简单阐述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国内外的主要争议进行分析和解释,包括:功能对等理论的正确性、对汉英翻译的适用性及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文学翻译的结论。紧接着作者从功能对等理论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关系、中国古诗翻译的目的、中国古诗翻译的特点、难点及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应解决方针四个方面证明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中国古诗英译。之后作者引入辜正坤教授的五象美论。介于文章的字数有限,作者侧重介绍了语意视象,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寻中国古诗词中语意视象翻译的主要方法并举例说明,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古诗词语意视象翻译中的适用性及实际应用。在探寻中作者发现,为求英文读者获得或理解原诗读者感知的语意视象,可以适当的改变、转换或调整中国古诗词中的专有名词、典故、句式及修辞,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其他文献
阿尔弗雷德·爱德华·豪斯曼(1859-1936),是英国现代最伟大的古典学者之一和杰出的诗人,他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崭露头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一名广受群众欢迎的诗人,他的诗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解决彼此之间争执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仲裁调停已并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法律手段,而法庭辩论成为新的解决争执的关键。法庭辩论是
西方一些研究者在二语写作者所使用的修改策略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然而,在中国,此类研究却是出乎意料地少,并且,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项研究把大学英语专业和非
本文对自我调节学习和高中英语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学生的阅读成绩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能明显改善学
科学小说既承袭了小说文学想象的传统艺术,又融合了近现代西方的科学精神,在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进入所谓的“黄金年代”。在这一时期的科学小说作家中,艾萨克·阿西莫夫首开先河
双馈式风电机组是风力发电的主流机型之一,齿轮箱是双馈机组重要部件之一,其运行的稳定性很重要.随着机组运行时间的延长,很多双馈机组齿轮箱冷却系统陆续出现油温高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