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年代,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繁荣,同时也渐渐成为人类进步的一个必须条件。尤其是文化交流,它不仅是全球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同时也是各国科学、技术及经济深入交流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古诗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并首先成为国外人士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具有不可言喻的艺术美感和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它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历史渊源及风土人情,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早在16世纪末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就率先将中国古诗介绍到西方,此后中外古诗英译作品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相比之下,西方学者由于缺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作品多有遗憾;而中国学者的翻译则略胜一筹。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者将目光转向文学翻译尤其是古诗词翻译,并涌现出以严复、傅雷、钱钟书、刘重德及许渊冲为代表的众多优秀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翻译标准的重心也经历了由古诗内容到其艺术境界及美学价值的转化。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刘重德的“信达切”、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还是许渊冲的“三美”,都得到翻译界的普遍认可,拥有大批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为中国古诗词翻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们的理论均以原文为重心,忽略了译文读者这一要素,不可以不谓之美玉微瑕。
关于古诗词鉴赏,当代诗歌鉴赏家及翻译家辜正坤教授提出了诗歌五象美论,从多方位来分析诗歌的成分及美学价值,堪称诗歌鉴赏的极致。其中的语意视象更是源于读者潜在的鉴赏方法,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并为味象美提供重要参考,亦是中国古诗翻译的重点。作者正是选择语意视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于此同时,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以读者反应为重心的功能对等(原称动态对等)理论,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在种种争议中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中国古诗翻译的大胆想法。本文简单阐述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国内外的主要争议进行分析和解释,包括:功能对等理论的正确性、对汉英翻译的适用性及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文学翻译的结论。紧接着作者从功能对等理论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关系、中国古诗翻译的目的、中国古诗翻译的特点、难点及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应解决方针四个方面证明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中国古诗英译。之后作者引入辜正坤教授的五象美论。介于文章的字数有限,作者侧重介绍了语意视象,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寻中国古诗词中语意视象翻译的主要方法并举例说明,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古诗词语意视象翻译中的适用性及实际应用。在探寻中作者发现,为求英文读者获得或理解原诗读者感知的语意视象,可以适当的改变、转换或调整中国古诗词中的专有名词、典故、句式及修辞,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