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yaoyao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有着很高的发病率,随着MRA、CTA的广泛应用,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越来越及时准确,但是椎动脉病变危险因素、致后循环缺血模式以及其预后尚未完全清楚。目的:比较椎动脉颅内段和颅外段,以及单侧和双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及预后的差异性。希望能够对椎动脉病变致后循环缺血事件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对象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住的伴有椎动脉≥50%狭窄或闭塞的住院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颅内组、颅外组、以及混合组;根据是否双侧病变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记录椎动脉病变的位置、危险因素、伴发其它脑动脉狭窄、临床表现和梗死区域及出院mRS评分,比较颅内组和颅外组,双侧组和单侧组间脑血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梗死区域、预后等的差异性。结果:1.共408例符合标准患者入组,无症状患者79人(19.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88人(46.1%),TIA后卒中患者65人(15.9%),卒中患者76人(18.6%),颅内组88人(21.5%),颅外组227人(55.6%),混合组93人(22.9%);双侧组190人(57.6%),单侧组140人(42.4%)。2.颅内组平均年龄低于颅外组(61.4±9.6岁vs 65.2岁±8.2,P=0.001),高血压的比例高于颅外组(88.6% vs 70.0%,p=0.000),颅外组比颅内组更容易伴发冠心病(25.6%vs 12.5%,p=0.012);双侧组平均年龄高于单侧组(65.2±8.2岁vs 62.4±8.6岁,p=0.004),吸烟及饮酒患者比例高于单侧病变组(73.2%vs 56.4%,p=0.002;44.7%vs 24.3%,p=0.000)。3.颅外组较颅内组更容易伴发颈内动脉颅外段(48.5%VS 19.3%,P=0.000)及锁骨下动脉狭窄(15.9%VS 2.3%,P=0.001):而颅内组较颅外组更容易伴发基底动脉狭窄(12.5%VS 3.5%,P=0.003)。4.颅外组无症状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颅内组(35.9%vs 8.3%),而颅内组TIA后卒中患者比例高于颅外组(40.3%VS 8.2%),两组间临床表现构成比明显不同(P=0.000);双侧病变组TIA后卒中比例高于单侧病变组(23.7%vs 6.4%),单侧病变组无症状比例高于双侧病变组(37.1%vs 12.1%),两组间临床表现构成明显不同(P=0.000)。5.颅外组以近端梗死最多见(35.0%)、颅内组以多发梗死多见(50.0%),两组间梗死部位构成比不同(p=0.015);单侧病变组中部梗死最多见(43.8%),双侧病变组多发梗死最多见(44.6%),两组间梗死部位构成比不同(p=0.000)。6.颅内组mRS评分≥2分7人(15.9%),颅外组mRS评分≥2分4人(10.0%),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423);单侧病变组mRS评分≥2分6人(18.8%),双侧病变组mRS评分≥2分12人(14.5%),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70。结论:1.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颅内段椎动脉病变;高龄、吸烟和饮酒患者易出现双侧椎动脉病变。2.颅外段椎动脉病变易伴发其它颅外脑动脉狭窄,而颅内段椎动脉病变易伴发其它颅内脑动脉狭窄。3.颅内和双侧椎动脉病变患者易出现卒中,且多表现TIA后卒中。4.颅内和双侧椎动脉病变致脑梗死患者多表现为多发性梗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新的救治手段。方法:选取18例过去被视为外科禁忌证的以肺癌为主的局部晚期胸部肿瘤,应用心血管外科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也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及科学的细节护理对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有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理念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这不仅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得以改进和优化,还使学生的学习
本文以挑起学生主体内和主体间的认知冲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经历自主生成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合理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