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热性能评价及其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nesown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光温室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利用太阳能进行反季节作物生产的设施农业建筑。目前现有的日光温室大都采用重质材料的砌筑墙体,属于被动式显热蓄热墙体结构,这类墙体不仅很厚占地面积大,而且其室内侧墙体的有效蓄热层厚度较小,温室墙体内部存在较厚的温度稳定层,导致墙体材料的蓄放热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提高墙体内部温度,挖掘温室墙体的蓄热和墙体对温室内热环境的调控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采用试验测试与数值模拟的方法,重点围绕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构筑方式、蓄热墙体的热工特性、墙体改善温室热环境作用以及该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结构优化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日光温室墙体蓄放热性能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当前日光温室墙体构筑方面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常物性材料自身的导热能力有限,导致墙体的蓄热层较薄;即使相变材料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温室墙体的蓄放热性能,但墙体内部仍存在较厚的温度稳定层;主动蓄放热技术使温室墙体的蓄放热性能有显著的提升,但主动供热技术需要较高的初投资,且运行成本高,管理维护技术复杂。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该墙体在白天蓄热期间,裸露在墙体内表面的微热管阵列蒸发段接收到太阳能,内部工质受热蒸发将热量快速的传递至冷凝段,再从冷凝段向墙体四周传递,从而提升墙体内部温度;夜间放热期间,微热管阵列通过其金属结构的导热性能将墙体内部的热量从冷凝段传递至蒸发段再从蒸发段向温室内空气释放,从而提高墙体对夜间温室内热环境的调控能力。其次,通过试验测试了不同弯曲角度和曲率半径下微热管阵列的等效导热系数,综合考虑不同结构的微热管阵列平均等效导热系数、工作范围以及在墙体的布置深度,确定出对于日光温室墙体,微热管阵列弯曲角度为90°曲率半径为40mm时为较优结构。第三,为探究所提出的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的热工特性,搭建了小型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温室和普通砖墙温室试验台,通过对日光温室热环境评价参数的试验测试,选取冬季典型晴天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微热管阵列墙体内部的温度高于普通砌块墙体内的,尤其是在微热管阵列冷凝段所在的位置附近(120mm~240mm),微热管阵列墙体的温度与普通墙体相比有显著的升温,在185 mm附近,微热管阵列墙体与普通墙体的温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5.5~7.0℃,在0~370 mm区域内前者的平均温度比后者提高了2.7~4.0℃;在蓄热期间(9:00至17:00),微热管阵列墙体温室环境温度略低于普通温室0.2~0.5℃,但在夜间放热时段(17:00至次日09:00)微热管阵列温室平均温室环境温度比普通温室的高1.2~1.5℃;微热管阵列墙体的日蓄热量比普通砌块墙体的提高了8.93%~14.35%,日放热量比普通砌块墙体的提高了2.24%~8.07%;夜间23:00至次日07:00,MHPA墙体的放热速率均大于普通墙体的,平均提升11.53%。第四,为了优化所提出的蓄热墙体的结构参数,建立了与试验温室相同结构及尺寸的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温室三维传热模型以考核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采用试验环境及试验测试数据为边界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度良好,室内空气温度与墙体内表面温度模拟值与试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90%和9.82%,表明数值方法合理可靠,可用于后续墙体结构优化模拟分析。第五,基于温室墙体常用砌块砖模数,建立3D普通砖墙温室与布置深度不同的微热管阵列墙体温室传热模型,结果表明关闭温室保温被时(17:00时)微热管阵列墙体内部微热管阵列埋设位置处的最高温度可达到22.0℃;次日9:00时微热管阵列温室的最高空气温度与普通温室相比分别提高了0.8、0.7、0.7℃。从墙体温度场分布来看,布置深度分别为154、204和254mm中,布置深度为254mm时对墙体内部温度的提升现象更加明显,对墙体温度场的影响深度大。第六,为了探究微热管阵列砌块在日光温室北墙体的排列方式,建立了3D的微热管阵列砌块错位排列、双排排列和单排排列的温室传热模型,结果表明,在17:00时蓄热结束时,温室墙体从室内到室外0.35和0.45m截面,微热管阵列错位排列、双排排列和单排排列和普通墙体最高温度依次为14.5、14.5、15.0、11.5℃和11.75、11.75、12.0、11.0℃,三种排列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可升墙体内部的温度,但单排排列时砌块处的热量过于集中,对墙体高度方向温度场的影响范围较小,双排排列时由于上下排微热管阵列冷凝段距离较远,其上下排砌块对墙体高度方向温度场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次日9:00时微热管阵列温室和普通温室的最高空气温度分别为8.8和8.0℃,错位排列时温室内空气域高温区域面积相比另外两种排列时大,因此,错位排列方式相对较好。本文提出的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蓄热墙体及其结构参数优化结果可为日光温室墙体设计建造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海洋工程的发展,海上作业对吊运设备负载能力、工作精度、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浮动基多机器人协调吊运系统将绳牵引并联吊运系统和浮动基机械臂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多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具备承载能力强、工作空间大和可重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浮动基多机器人协调吊运系统同时具备绳牵引机器人的柔性,绳索单向拉力特性以及基座的浮动特性,因此有很大的理论研
铁路矮塔斜拉桥是一种新型组合梁桥。这种桥梁结构桥塔较矮、主梁较刚、斜拉索相对集中,具有连续梁的刚性和斜拉桥的柔性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桥梁建设中。其受力偏向于连续梁桥,主梁内的预应力承担大部分荷载,斜拉索可看作是体外预应力,起辅助作用。目前针对铁路矮塔斜拉桥抗震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尤其是随机振动方面,故本文以实际工程金沙江矮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介绍了桥梁
学位
学位
钢-混组合结构相比较于传统的混凝土桥梁具有自重较轻、力学性能好、成桥的结构更加美观等优点。钢-混组合桥梁由钢材料与混凝土材料共同作用,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钢材与混凝土之间的剪力连接件在两者的传力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剪力键承载能力的研究和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简要概述了常用的剪力键类型及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开孔钢板连接件(PBL连接件)的研究和发展进
我国西南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分布众多活跃断层带,围岩条件复杂给川藏线的修建带来新的挑战与要求,在活动断层错动作用下,穿越断层的隧道结构在交界面周边一定范围内容易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应力集中而出现裂损,研究穿越活动断层的隧道结构在错动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规律及隧道在错动作用影响范围内抗错断支护参数是地下工程抗震的难题之一。本文依托于川藏线康玉隧道工程实际,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三维围岩-隧道-断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建行业的日益发展,桥梁建设中广泛使用薄壁箱梁。在竖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箱梁发生变形而产生的横向内力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为解决桥面板横向配筋问题以及防止箱梁各板件纵向开裂现象,科研人员需要全心全意地研究箱梁横向内力。本文在研究和总结不同的横向内力计算方法基础上,考虑汽车荷载影响的混凝土箱梁桥面板横向内力。以单箱单室箱梁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针对单箱单室箱梁,推导
学位
随着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逐渐向着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建筑节能、环保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大量现代建筑中出现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设计。因此,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受力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主要针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所涉及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剪跨比下和不同分层高度比叠合梁的受力性能,分析植筋对叠合梁抗剪性能的影响;得出叠合梁跨中截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