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是麝香保心丸心肌保护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心血管疾病在全球四大非传染性疾病中拥有最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麝香保心丸自1982年批准上市以来有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其在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治疗上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国内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的中药复方。然而,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阐明。因此,我们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肌梗塞模型大鼠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是麝香保心丸心肌保护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心血管疾病在全球四大非传染性疾病中拥有最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麝香保心丸自1982年批准上市以来有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其在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治疗上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国内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的中药复方。然而,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阐明。因此,我们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肌梗塞模型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我们通过合作对心肌梗塞模型大鼠进行超声心动图分析,发现经麝香保心丸治疗的心梗大鼠的左心室缩短分数和射血分数得到显著改善,表明其心脏功能恢复。随后,我们采用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麝香保心丸治疗后的心梗大鼠心脏组织进行定量分析,系统地鉴定了表达显著变化的蛋白质,并从中发现了15种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富集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治疗显著上调心梗大鼠心脏中与参与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的蛋白质,包括脂肪酸代谢、氧化还原过程和有氧呼吸过程相关的蛋白质。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我们验证了参与能量代谢过程的两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脂肪酸结合蛋白3和肌红蛋白在心梗大鼠心脏中表达下调,经麝香保心丸治疗后上调。此部分工作是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研究麝香保心丸在心梗大鼠中的心肌保护功能,表明麝香保心丸可能通过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能量代谢相关通路来实现心肌保护作用。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是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fructose-bisphosphate aldolase A,ALDOA)促进肝癌发展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肝癌是我国第三大癌症死因,具有早期发现困难、进展迅速、患者五年生存率低的特点,仅2020年一年全国因肝癌死亡人数达39万,但目前尚缺乏疗效显著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因此,亟需发现肝癌治疗的新靶点。我们通过对肝癌临床队列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ALDOA是患者的不良预后因子。并发现在肝癌细胞中敲减ALDOA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表明ALDOA可能成为肝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其次,我们采用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技术对敲低ALDOA的Huh-7细胞进行深度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得了超过8,000种蛋白质的定量信息。数据分析提示敲低ALDOA可能激活Huh-7细胞中AMPK复合物的表达,使其下游转录因子SREBP1的表达降低,导致细胞脂肪酸代谢和胆固醇代谢过程中大多数关键代谢酶的表达下调。
其他文献
近年来,深度学习以及强化学习在计算机视觉(CV)和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而视频字幕生成作为联系视觉和自然语言的桥梁,针对视频内容自动生成描述准确、表达自然的语句,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现实意义的研究内容。论文以强化学习作为研究工具,围绕视频生成描述的特征提取能力和生成语句的自然性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融合Inception-Res Net-v2模块
<正>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 402 万人,占 18.70%。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导致老年骨科发病率增加。髋部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之一[2],已经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上髋部骨折患者主要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3],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护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手术期症状负荷和时间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纵向观察研究方法,对74例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症状评估,评估时间为术前,以及术后1、2、3、5、7、14、21d。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发生率大于或等于50%的症状占4.5%(1/22),以睡眠不安最严重[评分为4.00(3.00,5.00)分];术后3d发生率大于或等于50%的症状占45.5%(10/
背景脑卒中是中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不仅严重威胁了居民的健康,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积极推进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是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负担的根本策略。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行为能力的现状,并根据健康行为能力的不同维度对高危人群进行分类,探索不同健康行为能力类别人群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有效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目的调查社区老年脑卒中
<正>患者,女,53岁。初诊日期:2019年11月17日。主诉:子宫内膜癌术后17个月,反复便秘伴腹胀、腹痛1月余。2018年7月于外院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病理示:宫腔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右闭孔淋巴结见转移癌(1/1,癌巢最大直径0.5 cm),右髂外淋巴结(0/1),左闭孔淋巴结(0/1),病理分期:p T1b N1Mx,术后以紫杉醇190 mg+卡铂450 mg方案(Ta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回顾、质性访谈,确定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的关键要素,形成调查问卷草案,通过专家会议和预调查对问卷草案进行信效度分析,形成正式问卷。进行正式调查,获得各因素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影响因素模型,为制定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及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运用文
肝内胆管癌是发生于肝内但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异于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肝外胆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目前根治性外科手术仍是治愈肝内胆管癌的唯一手段,但仅有少数病人可以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且术后5年生存率低。近年来随着对肝内胆管癌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其治疗方式已从单纯手术切除过渡到以手术为基石的多学科系统综合治疗模式,并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尽管当前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多进展,部分
应对老龄化是我国重大战略性问题,快速、准确地辨识失能老人并评定其失能等级,是精准干预老龄化的基础。本研究就国内外失能等级评定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研究发现,目前尚无统一的失能老年人辨识和评定标准,现有评定方法存在评估内容繁多、操作复杂、对评估人员要求高、评估过程耗时较长、评估结果抽象、患者及家属无法进行自评和对实际工作指导性不强等问题。本研究团队基于“失能人群精准辨识”理论开发了符合我国国情
近年来,性格分析得到了来自工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个体的性格信息可以广泛应用于很多场景,包括:个性化推荐系统、虚拟机器人性格建模、心理学分析如焦虑症检测和抑郁症检测等。然而,传统的性格分析研究主要致力于根据个体在推特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的内容分析此个体的大五人格(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认真性)。从工业应用角度看,由于这些研究中性格分类的粒度比较粗,具体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