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升仙思想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导言部分分析了选择本课题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研究的方法,并对当前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论文在第一章阐述神仙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分三小节来展开,细数中国神仙道教产生的历史过程。其过程主要分为:原始社会时期的自然崇拜、奴隶社会时期的神权体制(政教合一)以及秦汉以来,尤其是汉代,即方士的兴起对神仙道教产生巨大推动时期。导言部分是为第一章讲述魏晋南北朝的神仙道教与《抱朴子》做铺垫的。  第二章阐述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神仙道教与《抱朴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神仙道教是《抱朴子》成熟的历史背景。由于魏晋时期的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的神仙道教都有对神仙的信仰,为了深入剖析《抱朴子》中的升仙思想,故不能不先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神仙观和神仙世界,同时还要在这一章中还原魏晋南北朝神仙道教的体系与结构,并对诸如《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等这一时期的道教著作加以概述,以探明其内在的神学基础。此外还将探寻《抱朴子》其书。《抱朴子》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升仙思想在《抱朴子》中有何地位?这些也都是本章研究的焦点。其中,第三节将论述《抱朴子》产生的综合原因,第四节阐述葛洪升仙思想的哲学基础。葛洪的升仙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可以分为归为“神不灭”的本体论基础、“形、气、神”统一的结构说、“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重生思想以及“寓道于术”的方士哲学,并在行文过程中,也将紧扣上一章魏晋神仙道教的大环境来阐述。最后一节则讨论升仙思想在《抱朴子》中的地位。  议完葛洪《抱朴子》升仙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后,则当重点论证葛洪《抱朴子》升仙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块将分三章来完成,即解决葛洪《抱朴子》的升仙思想究竟在说什么。本章归纳为三点,即论仙、为何升仙以及如何升仙(“WHAT”、“WHY”、“HOW”)。  第三章,即论仙,也就是论及什么是“仙”时,参照《抱朴子》关于“玄”、“道”、“一”的论述,来统一概括就是什么是葛洪《抱朴子》所谓的“仙”,此外还将研究葛洪关于人间与仙境的区别、“天仙”与“地仙”的区别,以更为丰富地了解葛洪整个“仙”的体系,从而引出下一章为何要升仙这一问题。  第四章论及论及为何升仙时,当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升仙思想的产生,主要包括“唯玄道,可为永”(生命哲学)、“幻化之事,九百有余”(神仙道术)、“积善立功,世致太平”(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综合影响)。  升仙方式,即方法论的问题,将在第五章中展开。在这章中,本课题将论述志诚、广知、恬静、丹药、积善等的升仙方法,并进行哲学原因的分析。  最后一章将关注魏晋南北朝的升仙思想的历史评价。在这章中,将讨论后世(道家文化、文学、医学、科技)等的继承、发展。此外本文还将站在价值中立的角度,对葛洪《抱朴子》升仙思想的局限性做个论述,目的在于既肯定升仙思想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忽视其具有的一定的消极意义和逻辑上的错误。
其他文献
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位健将,休谟一向给人以宗教解构者的印象。他对自然神论和神迹论的批判被视为经典,至今仍然在西方宗教哲学中有广泛的影响。然而,在对宗教进行了著名的批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对其管理哲学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考察了《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第二章探讨了《韩非子》
社会发展评价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今天,社会发展评价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社会发展存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