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90年代,地方投融资平台应地方经济发展特定产生,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弥补了地方税收不足、发展资金来源有限的短板。但是,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越来愈大,与之相关的债务风险也越来越高。因地方投融资平台而可能引发系统性、全局性债务危机,引起各方聚焦地方投融资平台何去何从,推动地方投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通过C市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实践实例,以地方投融资平台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实践结合、实例分析四大方法,以改革转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并提出化解系统债务分险和提升法人治理能力为目标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路径的建议,探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研究。全文论述得出五点结论:一是本文认为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只有政府属性,缺失市场属性,市场属性是地方投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努力口标和方向。二是地方投融资平台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三是本文认为,触目惊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数据背后,是以“打捆贷款”为本质的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和“政企不分”的资金使用过程直接导致的。四是认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防止地方投融资平台巨额债务引发系统性、全局性金融风险,并合理区分债务偿还责任主体。五是本文着重以C市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微观主体为例,根据企业特点提出“企业定位、产业取向、市场导向”改革目标,探索以继续承担应由政府偿还债务前提下寻求政府基本承诺,强化企业法人治理能力、以经营性现金流“市场融资”逐步替换政府信用“政策融资”来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开创转型四路径:(1)用平台型战略造就转型引擎,本文认为地方投融资平台转犁中缺眼光、资金、引领性项目、人才等,必须借助外力、外资、外智补短补软转型,必须依靠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模式借势发展;(2)用强改革力度激发转型动力,本文提出以市场主体身份对接改革,对平台固有的散漫化、机关化、身份化惯性机制、作风和思维“去平台化”:(3)用产业化思维聚合项目引爆产业,本文认为大项目、好项目是转型发展的落脚点,牵动发展的牛鼻子,坚持改革落点大项目、用项目成效检验改革成果:(1)用创新融资手段破解改革难题,本文认为创新融资手段是钝化系统性债务风险救急不治本,提出应用好资本运营、嫁接现代金融杠杆、多重组合运用金融工具创新,逐步用经营现金流“市场融资”替换政府信用“政策融资”,形成可持续发展闭合模式。笔者创新性提出化解债务风险、加快向产业企业改革的四点建议:一是经营战略上由管控资源向管控资本转变,通过内部规范化主动去政府融资平台身份,通过PPP合作模式推动大项目落地,使土地、房产等要素资源快速“资本化”;二是发展方向上由重资产向轻资产瘦身,改变过去盲目扩张、大而不强的发展格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优化企业运营管理;三是发展重点上突出“做实资产、做好资本、做强产业”,要在“资源转资产、资产便资本”,“加快去行政化、去平台化步伐”,“探索用金融工具助推改革”,“产业培植”上做好文章;四是发展抓手突出项目龙头,必须用市场的规则、运营的理念、互联网思维、产业链的眼界、金融手段推动项目,以项目促转型、求突破。本文主要观点有六点创新:一是创新提出了平台企业明显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和功能。本文从公司资产、负债、营收三个关键指标分析入手,得出了地方投融资平台当前只具备政府属性,并不具备市场属性的结论。二是创新梳理出了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展历程中出现的5大发展阶段,清晰剥开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本质和债务危机的由来过程。三是创新归纳了平台企业发展的政策理论,提出了地方投融资平台“规范瘦身”理论体系。四是创新提出了平台企业债务危机需要立足企业自身化解的客观结论,认为政府性债务负债率的风险警戒线是地方投融资平台自我消化超规模的政府性债务的法律底线。五是创新提出了以提升法人治理能力为主要模式的市场化化解债务危机的路径。六是创新以C市文旅集团的微观主体剖析投融资平台的现实困难和转型探索,实现了简单化、案例化、操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