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工人政治认同研究——以郑州地区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初期在城市的革命活动曾以开展工人运动为主,工人阶级是共产党进行城市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建国后,如何团结工人阶级、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依靠工人阶级发展生产成为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开展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在此背景下共产党开始对工人、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造。  工厂是连接政府和工人的桥梁,政府有关工人的劳动保护、激励机制、集体福利等政策、法规通过工厂传达给工人,工厂作为具体政策直接实施者,通过对工人的生产环境、劳动保护、工资福利等的改善,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思想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增加了工人对工厂的归属感和集体认同,进而通过对工厂的集体认同达到工人阶级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使得政府执政合法性得以确立。  建国前后工人工作环境、物质生活、政治思想上的对比使得工人体会到政权的更迭带来的巨大变化,工人个体生存状况的改变使得工人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情感和意识上更倾向于新的政权,开始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并积极地拥护新政府和支持政治系统的合法性。  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厂对工人的劳动保护、工资制度、集体福利等原始档案资料的梳理和归纳整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对工人生产工作、物质生活和政治思想上的变革和改造,了解建国初期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工人生产生活变革前后的对比,分析工人在这一过程中工作、思想上的变化并探析带来这种变化的根源,以此了解工人对政府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了解工人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认同程度。
其他文献
职业发展和实现自我是每个人的愿望,公务员也不例外。但在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相反,个体的不足和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困境,如价
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这一时期,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历史是曲折而又复杂的。最初由党内部分同志的认识,发展到被全党广泛的认识和接受,最后从本质上给予提炼和概括并以科学的形
核技术在大大提高国防力量并给人类带来高效率的能源经济利益外,也给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带来了威胁。国际社会出于理性考虑,成立了防范应对核问题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原子
经济公益诉讼是指某些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侵犯社会公共经济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经济法律责任的诉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