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细胞技术研究口蹄疫病毒感染和宿主细胞EBP基因的关系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成员,其感染存在两种形式,即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既可以引起偶蹄类动物急性感染,也可以低毒的形式于动物体内产生持续性感染。在离体细胞培养的实验条件下,口蹄疫病毒急性感染导致宿主细胞病变(CPE)死亡。通过改变病毒感染条件和感染后存活细胞的筛选,也可以在实验条件下获得持续性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细胞株。病毒持续性感染细胞株的建立有利于深入研究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室先前的研究显示口蹄疫病毒急性感染BHK-21细胞引起细胞EBP基因表达上调,而形成持续性感染后,细胞EBP基因表达则下调。EBP(emopamil binding protein)蛋白是一种固醇异构酶(sterol isomerase),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对该基因在口蹄疫病毒急性感染细胞和持续感染细胞两种模型中不同变化情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急性感染与持续感染不同的形成机制,以及EBP基因在这两种不同感染模型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挑取了 PI28、PI38、PI55和PI68 4个代次的318个口蹄疫病毒持续性感染单细胞,应用单细胞技术研究单个细胞的基因转录组学,深入探讨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BHK-21细胞中EBP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从而揭示病毒感染引起胞内基因表达随机性和细胞异质性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口蹄疫病毒在以20000 pfu急性感染BHK-21细胞8 h.p.i后,EBP基因表达上调至正常细胞的1.36倍,EBP基因表达量上调的单细胞比例占总细胞的11.9%,约为4 h.p.i时的两倍。病毒急性感染BHK-21细胞在4 h.p.i时,感染阳性率已达90%,在8 h.p.i时达到100%。在从4 h.p.i到8 h.p.i短短四个小时的时间里,病毒量增加了 4个数量级。2)在BHK-21细胞中过表达EBP基因后感染口蹄疫病毒,病毒的复制水平是对照细胞中的2.3倍,说明EBP基因的上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口蹄疫病毒的复制。3)检测了 318个口蹄疫病毒持续性感染单细胞的3D基因(口蹄疫病毒基因)和EBP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在病毒持续感染的不同传代时期,病毒3D基因的表达与宿主EBP基因的表达之间存在动态变化。4)持感PI28代次,携带病毒的单细胞比例偏低(仅为66.7%),口蹄疫病毒处于从急性感染向持续性感染过度的阶段,此代次细胞中EBP基因的表达量为持感所有代次中最高,且也高于正常BHK-21细胞的单细胞均值。其上调细胞比例高达62.9%,单个细胞中拷贝数最高可达到982copies/cell,为正常细胞均值的1.24 倍。5)持感PI38代次,宿主EBP基因的表达逐渐降低,表达量低于正常细胞均值的细胞占总数的78.2%。携带病毒的单细胞比例增多(占总数的98.7%),单细胞中病毒3D基因表达量达到所有代次的峰值,有66.7%的细胞3D基因的表达量高于PI28代次单细胞的均值,单个细胞中3D基因的含量最高达17576 copies/cell,是PI28代次单细胞均值的3.8倍。6)持感PI55和PI68代次,携带病毒的单细胞比例分别为100%和95.8%,已趋于平衡,形成稳定的病毒持续感染状态。且宿主EBP基因的表达急速降低,在PI68代次时降至最低值,下调细胞比例为95.6%,平均表达量仅为正常BHK-21细胞表达量的四分之一。口蹄疫病毒3D基因的表达量也在PI68代次时降至最低值,与PI28代次3D基因表达量均值相比,下调的细胞比例为91.2%,并且EBP基因和3D基因同时上调的细胞比例降至为0。本研究从单细胞的角度对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BHK-21细胞中EBP基因与病毒3D基因在持续感染不同代次中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反映每个细胞的真实情况,能观察到被群体数据平均化所掩盖的现象,更精确的揭示病毒感染后细胞胞内基因表达随机性和细胞异质性的现象。单细胞的研究结果提示,口蹄疫病毒持续性感染细胞的建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并最终达到平衡的结果。
其他文献
该文针对机载组网雷达,在单目标跟踪场景下,研究了雷达辐射参数与航迹规划联合优化问题。首先,推导了包含各雷达辐射功率、驻留时间、发射信号高斯脉冲长度和信号带宽等射频辐射参数以及各载机速度、朝向角等平台运动参数的贝叶斯克拉默-拉奥下界(BCRLB)表达式,以此作为表征目标跟踪精度的衡量指标;推导了含有各雷达辐射功率、驻留时间等射频辐射参数以及各载机速度、朝向角等平台运动参数的机载组网雷达被截获概率,以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领域存在多种类型的优化问题。多峰优化做为其中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被国内外的学者广泛关注。多峰优化的研究目标不仅要在解空间中搜索全部全局最优解,而且在有些情况下需要搜索局部最优解,这给传统的演化算法带来了挑战。因为传统的演化算法所采用的全局选择模式导致种群个体的选择压力增大,致使种群收敛速度较快,但削弱了种群多样性保持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种与传统演化算法相结合的技术被提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用户行为和用户移动性的多源异构数据感知、存储、分析与应用的研究成为大数据时代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一方面,数据量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传统数据挖掘算法的性能逐渐下降,数据种类的多种多样使得传统的数据融合和存储的方法无法处理异构型数据;另一方面,数据价值密度低导致了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优势丧失,数据更新速度加快、时效性高对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时性提出了巨大挑战。另外,多源跨域数据的
目的:探究中医湿热病证与脏腑相关的理论。方法:从脏腑功能失调内伤湿热、湿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两方面来论述,探讨湿热与脏腑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人体脏腑的功能失调,则水谷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就会紊乱,导致湿热内生。而湿热亦会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内可至五脏六腑,外可合经络、形体官窍,无所不达,故证类繁多。
在过去二十年中,声学人工结构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人工结构主要包括声子晶体,超常材料及表面结构三种。一方面,人工结构能展现出许多新奇的物理特性,比如负折射效应;另一方面,利用人工结构能有效调控声波的传播,从而实现诸如成像及隐身等重要功能。目前为止所研究的声学人工结构主要涉及到周期性结构,它们的内在性质可由能带理论进行分析和描述。本文基于周期性人工结构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几种新型的扩展型声学人
在动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个受精卵细胞需要经过多次分裂与分化才能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组织和器官,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需要细胞在分裂时必须沿着特定的分裂位点(或平面)进行细胞质分裂,而不能随意选取其它位点,因而,在细胞分裂时能够正确地选择分裂的位点对于胚胎的正常发育是非常重要的。以酿酒酵母为代表的多种芽殖酵母在细胞分裂时其细胞质分裂的位点也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前一个细胞周期留下的空间地标的控制,研究这
茶作为一种集经济、生态和健康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品,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乎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茶产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融资困难,资金流通的难题,直接制约其发展。本文通过对茶产业转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分析,探讨了金融支持对茶产业转型的类型,并提出加强金融支持推动对茶产业转型的对策。
天然免疫反应是宿主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而干扰素,包括一型干扰素和三型干扰素就会被激活来抵御病毒的感染,它们通过直接干扰病毒的复制以及激活下游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来消除随后的抗病毒反应,它们是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型干扰素主要包括IFN-α和IFN-β,是天然免疫反应中主要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而三型干扰素是最新被发现的一类干扰素主要包括IFN-λ1、IFN-λ2、IFN-λ
迄今为止发现数量尚极其有限的古生菌病毒群体却已展现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对它们的研究正使人们对病毒的起源、分类和对生命进化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相对于6200多株原核病毒,目前仅有约120株古生菌病毒被报道。由于缺乏稳定、易操作的病毒-宿主间遗传操作系统,仅有少数几株嗜盐古生菌病毒得到深入研究,对于古菌病毒在感染宿主、基因组复制、病毒组装及释放等生命循环过程中调控机制的认识大多还是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生
由于地表变化区域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很难定向采集数据。传统的面向全域的数据采集又会导致对非变化区域的重复工作和资源资金等的严重浪费。基于变化区域一般都是极度稀疏的假设,可以采用压缩感知理论研究城市遥感影像的定向变化检测和增量更新问题。前期的实验已经证实,不同时相压缩感知测量数据的差值可用于无损重构变化区域,所需数据量仅为变化区域的数据量的2-3倍。为充分利用变化区域时空连续性和结构等先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