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沉积石墨烯/TiO2掺杂类金刚石碳膜的场发射性能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液相电化学沉积技术,以分析纯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电解液在单晶硅上制备了石墨烯(graphene)和TiO2掺杂的类金刚石(DLC)薄膜,探讨了沉积电压、TiO2含量和紫外光辐照对薄膜的表面形貌、微结构以及场发射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新型类金刚石复合薄膜的沉积机理进行了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采用1200 V和1600 V直流高压,制备石墨烯掺杂的 graphene:DLC(G:DLC)纳米复合薄膜。从SEM和Raman光谱分析证实石墨烯被成功掺入薄膜。分析UV-vis光谱得出,DLC-1200 V薄膜的光学带隙最小,仅为1.65 eV。场发射性能测试表明,1200 V下制备的薄膜场发射性能优于1600 V,石墨烯的掺入极大地改善了薄膜的场发射电流密度,1200 V时G:DLC的最大电流密度在电压为7.3 V/μm时达到0.876 mA/cm2。  二、利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将TiO2掺入DLC薄膜,沉积过程利用紫外光辐照,制备了TiO2:DLC薄膜。探究TiO2含量以及紫外光对薄膜微结构、表面形貌及场发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辐照赋予了DLC薄膜优异的场发射性能。TiO2含量为0.10 g时薄膜的场发射性能最优,最大电流密度可达到2.6 mA/cm2。功函数的计算表明,TiO2含量为0.10 g和0.15 g时紫外光辐照使薄膜的功函数降低,而TiO2含量为0.05 g时薄膜的功函数增加。  三、采用紫外光辐照辅助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了1.5 mg石墨烯和不同含量TiO2共掺杂的DLC薄膜,研究TiO2含量对共掺杂薄膜的微结构、形貌及场发射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iO2:DLC单掺杂相比,G:TiO2:DLC共掺杂场发射电流密度从2.6 mA/cm2增加到2.95 mA/cm2,最小开启电压从6.6 V/μm下降到5.2 V/μm。随TiO2含量增加,G:TiO2:DLC薄膜的功函数从0.033 eV增加至0.041 eV。
其他文献
半导体量子点因其量子尺寸效应,使量子点的能级分立并尖锐化,荧光辐射比体材料明显增强,表现出与其尺寸相关联的一系列奇妙的光学、电学和磁学特性,使得量子点成为近年来人们
纤锌矿型的ZnO属于Ⅱ-Ⅵ族半导体材料,是直接宽带隙体系,在室温条件下,带隙宽度为3.37eV,激光束缚能为60meV,约是GaN的2.4倍。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的
氧化锌是直接带隙II一Ⅵ族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很多领域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几年氧化锌薄膜的发光特性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1996年,Yu和Tang等人首次报道…纳米结构氧化
半导体量子点和自旋系统是实现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处理有希望的候选者,它们将可能成为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码机、量子稠密编码、和量子克隆方面的栋梁之材。然而这些系统不可
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中,化学共沉淀法由于具有计量比准确、形貌均匀可控、合成反应温度低、重现性好等特点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商用化最有效
近年来,混沌同步由于在保密通信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而成为非线性科学与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混沌控制与同步的方法。这些方法大都采用变量耦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