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和生力军。民营经济与市场化改革是相互推进的,没有民营经济的成长,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也没有民营经济生存的真正土壤。在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我们对制度内经济成分进行改革、整理的同时,对民营经济默认,使之在制度外孕育和发展,然后随着改革的推进,通过市场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组合纳入制度之内。从民营经济的制度变迁轨迹来看,民营经济首先在农村和公有制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得到发展。究其原因,这些地区除了处在体制边缘,受体制束缚和公有制力量统治薄弱外,其中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也在发挥着作用。随着一系列鼓励非公经济、民营经济政策的颁布,民营经济的制度环境有所改善。但据调查显示,民营经济的发展条件和生存状态仍不容乐观。除了正式制度的缺陷,非正式制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新制度经济学是学者对民营经济进行研究的经典工具。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建国来的民营经济运行状况作为研究对象,从非正式制度角度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相信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立足于制度变迁理论,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全文分五大部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问题的由来和提出,即由受体制束缚较小的地区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在相关政策已经出台、制度环境有所改善的情况下为何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这两个问题,引出选题背景、意义,谈及了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本文的思路和结构;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即全文涉及到的三个核心概念:民营经济、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内涵阐释及相关理论说明,有利于对所涉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为进一步论述民营经济发展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机制作准备;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纵向发展历程、横向东西部比较及民营经济的微观载体民营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入手,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侧重解释不同角度下最突出的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约作用;第四部分,针对非正式制度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非正式制度障碍,提出立足于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民营经济制度求解和创新,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相结合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回顾和总结。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非正式制度产生的“时滞”、路径依赖与相关正式制度安排共同作用达到了这样一个结果——民营经济实现制度变迁,纳入体制内并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