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农民形象成为画家描绘的对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全国人民摆脱了旧社会的苦难,而进入了新世纪,新中国的人民,特别是占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结束了长期的受剥削、受压迫的历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不仅在政治上翻了身,而且社会地位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提高。“十七年”初期的画家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这种变动,呈现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农民形象。当然,由于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范作用,画家不得不在严苛的制约之下进行绘画创作。然而,这一时期农民形象“现代化”的不彻底性也是极其突出的。所以“十七年”初期的农民并非本质意义上的“现代人”。在新中国时期,农民形象一改以前的苦难形象,以新农民的形象出现,它的生成是紧紧地围绕着党中央的文艺政策展开的,更多的具有阶级符号的特点,几乎都是以一副幸福、乐观、自信的形象出现,农民较多地和革命、劳动、丰收等主题联系在一起,而真正描写农民真实感受,描写他们的现实生活的作品较少,尤其是在三年饥荒时农民真实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却被忽略了。有鉴于此,所以我选择了这个题目,力图通过对新时期时的以农民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揭示其背后蕴涵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新中国十七年西北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农民形象的研究,来梳理出新中国时期绘画作品中农民形象在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下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内涵以及图像与民族国家的深层次关系,通过农民图像文化获得一种新的互动关系和解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