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价值创造离不开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追求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会产生大量创新能力冗余,如何促进这些当前未被利用状态的创新能力更加有效的转化成价值产出是一项值得企业关注的关键议题。因此,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冗余的成因、分析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对回答上述问题和帮助企业构筑持久竞争优势并实现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与背景,本文以高技术企业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价值创造离不开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追求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会产生大量创新能力冗余,如何促进这些当前未被利用状态的创新能力更加有效的转化成价值产出是一项值得企业关注的关键议题。因此,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冗余的成因、分析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对回答上述问题和帮助企业构筑持久竞争优势并实现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与背景,本文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的关系”这一核心主题分解为四个子内容进行分析。第一,研究从资源与能力整合视角出发,以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定义为基础对企业创新能力冗余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组织资源冗余类型划分为依据,按照流动性与灵活性差异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划分为非沉淀创新能力冗余和沉淀创新能力冗余两类。第二,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对典型企业案例材料进行扎根理论编码,形成了解释企业创新能力冗余成因的初步理论模型,进一步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73个案例样本数据进行处理,明确了不同类型创新能力冗余的前因条件组态及其差异,验证并发展了探索性案例分析形成的理论模型。第三,研究以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反映不同类型创新能力冗余与长、短期价值创造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以427份问卷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对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参与者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关系的调节作用。第四,为探索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关系的长期演变规律,研究基于静态分析内容和系统论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价值创造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系统仿真分析明确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对价值创造的动态影响机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如下:(1)揭示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的成因及机理,构筑了对创新能力认识的新视角。已往研究忽略了创新能力处于“利用”或“未利用”状态的差异可能对价值创造形成的影响,并对能力等无形资源冗余及其成因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关注创新能力状态的基础上,依据创新能力和组织冗余的现有研究成果界定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的概念。在探索企业创新能力冗余的成因及机理问题上,本文将探索性案例分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从组态视角构建了解释企业创新能力冗余成因及机理的“技术创新认知—组织行为—企业外部情境”理论框架,揭示了非沉淀创新能力冗余和沉淀创新能力冗余的各自成因及彼此差异。(2)明确了不同类型创新能力冗余对长、短期价值创造的差异化影响,为企业针对创新能力冗余实施价值创造活动提供了依据。研究根据组织冗余类型划分的已有成果,按照创新能力冗余在企业内流动性与灵活性的高低将其划分为非沉淀创新能力冗余和沉淀创新能力冗余。为了科学测量两种创新能力冗余,研究借鉴组织冗余成熟量表的维度构成和题项陈述并结合非沉淀创新能力冗余和沉淀创新能力冗余的涵义,确定了两种创新能力冗余的构成维度并开发了相关测量题项,在通过信度、效度检验及正式数据收集后,实证分析明确了两种类型创新能力冗余对长、短期价值创造的影响差异和作用机理。(3)揭示了合作关系对不同类型创新能力冗余与长、短期价值创造关系的中介作用机理,阐明了不同维度参与者异质性情境对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关系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大多忽略了参与创新的主体之间通过不同机制形成的关系对各自资源、信息交互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缺少对参与合作创新的多个主体自身异质性所构成的情境的关注。本文一方面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将企业与合作参与者间的合作关系分别按市场逻辑、社会逻辑划分为契约关系和人际关系,实证分析了两种类型合作关系对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长、短期价值创造关系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在开放式合作创新背景下纳入参与者异质性的高阶情境,根据参与者异质性现有研究成果将其划分为参与者知识异质性、文化异质性及决策权力异质性,并依次验证了上述三个维度参与者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长、短期价值创造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机理。(4)从动态视角构建了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与价值创造关系长期演变规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创新成果转化及价值创造三个关键变量的动态变化趋势,阐述了参与者异质性情境变化对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价值创造系统的动态影响机理。研究以静态分析内容和系统论为依据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价值创造系统动力学模型,围绕研究问题梳理了系统中的主要因果回路并绘制了反映关键变量关系的流量存量图,通过模型方程式设计与参数配置,本文对该系统的不同情景进行了仿真分析。明确了企业创新能力冗余对价值创造关系在长期中的动态影响机理,从动态视角丰富了现有组织冗余理论。
其他文献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同时承载着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及服务功能严重衰退,主要体现之一为草原毒害草化。毒害草是指天然草原上存在的对牲畜和生态环境有毒或有害的植物,其中有毒黄芪属(Astragalus)与棘豆属(Oxytropis)植物,是我国草原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毒害草类群。国际上统称这些植物为疯草。疯草的滋生蔓延,降低了草原植被生物多样性,加剧了放牧功能的丧失。疯草毒性是由
我国中小服务企业发展迅速,但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许多服务企业的供给质量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国内快速增长和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融资难的现象较为凸显。因此中小服务企业迫切需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解决面临的问题。然而,实务中却存在着大量企业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但是依然无法获得融资的情况,且数字技术和数据的巨大增长为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挑战,那么在数字化背景下中小服务企业
鲜食葡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但其成熟期多处于夏季,特别是南方地区,气温高,降雨量大,导致裂果现象时常发生。裂果是一种生理失调症,表现为果皮甚至果肉开裂,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是限制南方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钙是葡萄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葡萄果实浸钙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葡萄裂果率,但外源钙如何降低裂果尚不清晰。为了初步探究葡萄裂果及其钙防治机制,本试验首先
传统的“通过/否决”模式的审计报告因其高度程序化的特征,阻碍了注册会计师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对报告使用者来说,几乎没有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也无法实现降低公司管理层和报告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目的。自2013年以来,英国财报理事会、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和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先后修订并发布了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披露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的信息或其他类似的关键审计事项。在我国,财政部也于
猕猴桃为湖南省特别是湘西地区的主要果树产业之一。由于猕猴桃果实不耐贮藏、软腐病发病程度高(20%~50%),同时目前多采用化学防腐保鲜剂对猕猴桃果实进行贮藏保鲜。本文旨在绿色环保、健康和高效的前提下,提高猕猴桃果实的耐贮性,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以红阳猕猴桃作为实验材料,从猕猴桃软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植物源抑菌剂的筛选、物抑菌物质的提取工艺、复配物协同抑菌、抑菌活性物质的鉴定、提取复配物抑菌机理、提
目前,部分从事稻鱼共生的农户受养殖效益驱动,出现重视养鱼轻视水稻种植的现象,开挖沟渠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0%以上,甚至更多,不仅破坏农田结构,而且造成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频发,导致季节性的降雨量分配不均、短时暴雨和大暴雨事件逐年增多,有效灌溉用水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水稻产量增加仍依赖于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但二者的利用率低,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内两大非常重要的产能过程。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呼吸作用。质体末端氧化酶(plastid terminal oxidase,PTOX)的发现,证实了植物叶绿体也存在耗氧的呼吸电子传递链。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PTOX作为有效的电子安全阀负责维持PQ库的氧化还原平衡,保护植物免受伤害。目前对PTOX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以拟南芥PTO
长期机车振动和降雨入渗的联合作用可导致铁路边坡失稳变形而侧挤铁轨,对铁路的安全运营造成极大的隐患,因此机车振动与水联合作用下产生的铁路沿线的滑坡和崩塌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黄土受机车振动和水联合作用而产生的“促裂、促崩、促渗、促滑”的四促效应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室内外试验和机理分析,获得以下成果:(1)利用室内试验模拟机车振动和水联合作用下的黄土裂隙发展演化过程,发现机车振动与水联合作用下黄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由此而引起的睡眠障碍问题越发显著。睡眠障碍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记忆功能减退等,严重者还会诱发神经障碍类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如何有效地调控和治疗睡眠障碍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前提是对睡眠障碍的内在发生机制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大脑皮层、丘脑等结构中神经核团的异常放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开展这些神经
茶树是富氟植物,90%以上的氟主要存在于叶片中,饮茶是人们摄取氟的主要方式之一。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适量的摄入对人体有益,但长期过量摄入会危害健康。目前,关于茶树氟聚集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水培低聚氟、高聚氟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氟在茶树叶片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浓度氟胁迫下茶树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转录组差异分析,以期明确茶树中可能的富氟机制,为茶树中氟含量调控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