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群作为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比单个企业更多潜在的创新优势。这种优势与集群天然的地理邻近有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欣欣向荣,不同产业集群的创新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单纯从地理邻近的优势很难对此做出解释。创新是一个空间和非空间因素的复杂联合,集群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受地理邻近的影响,还与认知邻近、制度邻近有关。只有通过扩大邻近的概念,分析多种邻近的作用才可能对集群创新有更深刻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探讨地理邻近、认知邻近等多种邻近对创新的影响,但大多是分别研究不同邻近的作用,尚没有充分的理论涉及邻近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动态性。而在实践中,各种邻近对于集群创新总是共同并且动态地发生作用的。因此,研究多维邻近如何协同作用于产业集群创新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知识管理等相关理论,采用多案例研究、层次回归分析、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以“多维邻近如何协同作用于产业集群创新”为核心问题,以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为基本逻辑,构建了多维邻近协同作用于产业集群创新的分析框架,深入具体地分析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路径与机制,并从产业集群演化的不同阶段、多维邻近的不同组合两个角度探讨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观点如下:(1)构建了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分析框架。在辨识并界定产业集群多维邻近,即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邻近势能的概念,建立起集群多维邻近——邻近势能——创新动能——集群创新的分析框架,即在集群这样一个“创新场”中,集群主体间的多维邻近产生了强大的邻近势能,在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邻近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创新动能的增加提升了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进而促进集群创新。(2)深入剖析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路径和机制。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调查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逐级编码,提炼出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三条路径:直接作用路径、间接作用路径、外部作用路径。同时,揭示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彼此独立而又密切联系,以不同的方式贡献于集群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知识转移。其中,地理邻近是使能因素,是集群创新的加速机制;认知邻近是桥接因素,是集群创新的核心传导机制;制度邻近是环境因素,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协调机制。这三种邻近相互补充、相互加强,协同促进集群创新。地理邻近伴随制度邻近,使集群中认知邻近的主体能够更有效地处理他们的相似性,实现更大程度的结合,使认知邻近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3)基于产业集群演进的不同阶段,探讨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动态变化。选取237个研究样本,首先采用曲线拟合、动态聚类方法进行阶段划分,然后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样本分别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群形成期,地理邻近发挥主导作用;在成长期,认知邻近起主导作用;在成熟再造期,制度邻近起主导作用。另外,创新活动支持力度对多维邻近与集群不同阶段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4)研究了多维邻近的各种不同组合对集群创新的影响。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多维邻近与集群创新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分别构建了地理邻近作用子系统、认知邻近作用子系统、制度邻近作用子系统,根据这三种邻近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总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置多维邻近不同组合的多种情景模式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在适度范围内,任何一种邻近的提高都有利于集群创新绩效的增加,但超过某一界限即过度邻近会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负影响,但这可以通过其它邻近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地理邻近和认知邻近的组合最有利于集群创新。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突破了仅从单一邻近维度难以完全解释集群创新的局限,将多维邻近的相互关联性和动态性纳入现有的研究框架,建构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多维邻近影响集群创新的本质,即多维邻近的问题不是远近的问题,而是资源结构的问题;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不是资源集聚的问题,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其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产业集群建设和结构优化提供指导。政府管理部门在促进企业地理邻近的同时更要注重适度的认知邻近,而且应随着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从长期来看,应统筹考虑区域内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性及地理邻近性,建立长期的产业共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