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有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扩大非农就业。相比沿海内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由于其居住环境、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问题研究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对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农户非农劳动行为进行研究,为边疆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开展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农户模型理论,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农户特征,寻找影响农户非农劳动行为的因素;基于农户数据具有层级结构的特点,从多水平模型统计分析方法入手,通过对数据的组间异质性和随机性问题的有效处理,寻找农户层级数据的微观水平和宏观水平影响效应,从而深入分析基于边疆民族地区农户行为决策过程中更合理的农户经济解释。本文在对农户模型理论的梳理后,通过农户模型推导得出农户劳动供给函数,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户劳动供给行为的分析分两部分进行。首先,从劳动力行业、农户类型以及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三个不同的角度,以云南省红河州2006-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为例,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户劳动就业现状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其次,在农户模型框架下,采用多水平模型统计分析方法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户非农劳动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估计结果验证了边疆地区农户家庭的生产与消费决策行为相互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户所在村庄的交通基础设施及乡镇经济发展程度对农户决定投入非农劳动时间的多少有显著影响;并且参与非农就业者的年龄特征与非农劳动时间分配的关系各自随着交通便利状况和乡镇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此外,教育、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等家庭特征因素对非农劳动时间的决策也有显著影响,通过分类比较,刻化出不同类别之间的关系,得出更详细的经济意义与解释。结合实证给出了多水平模型的建模过程,并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进行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多水平模型在农户经济问题研究中具有较优的适用性,从方法论上为农户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