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研究(2014-2017)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以及“高质量发展”等成为发展新阶段的标签和代名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也不例外地成为改革的中心和阵地。但是,媒体频频曝光的国企负面新闻,引发了社会对于国企的质疑和不满,因此,如何在国企的是非矛盾命题中,重塑国企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国企的认知,进而影响受众对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这是媒体和国企面临的一个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经济日报》2014至2017年国企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首先,对样本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发现《经济日报》国企报道自2014年以来,报道数量较多,且保持稳定;版面位置显要,以要闻版占比最大;报道体裁多元,以灵活的消息为主;报道主题高度集中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消息来源权威,以党政机构和国企为主要消息来源。又通过新闻文本话语分析,得知《经济日报》通过报道塑造了6种国企形象,分别为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主动作为的市场活动主体形象、自觉担当的社会贡献者形象、创新精神的传承者形象、英才理想的摆渡者形象以及亟待解决新问题的攻坚者形象。最后,笔者对《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做出评价:报道展现了国企较多元的媒介形象;报道运用话语修辞策略,使形象深入人心;消息来源单一,专家学者、群众代表的消息来源匮乏,使得国企形象呈现不够全面;在正面宣传中过于追求展现国企完美无缺的形象。并提出:要树立国企的良好形象,需要国企、媒体和政府形成合力,以现实形象为根基,以社会和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力为前提,在积极应对国企负面舆论的同时,打造一批国企先进典型,让国企形象深入人心。
其他文献
互联网2.0时代,新媒体引发传媒革命,各报业集团以“全媒体”战略迎战新媒体。但是,中国报业在转型的初级阶段用“全媒体”战略应对,虽然解决了信息传播渠道的问题,但却没能解决运
近几年在全国的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东北风。东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也是东北地域文化同电视媒介在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情境。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择家文化
《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一本重要的杂志,在译介外国思想、推广白话文、促进文学革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新青年》从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思想史等角度
学位
灾难新闻作为社会新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传播在社会中的影响重大,所以尤其值得关注。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中受众最多的成员,其声画兼备的优势使其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的作用更
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出版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和。完善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