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区大寨”——乌审召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思考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hu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审召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它的名字与生态建设紧紧连在一起。过去,乌审召地广人稀,风沙肆虐,气候干旱,牧草不长,醉马草丛生,牲畜大批死亡,牧民流离失所。在恶劣的自然面前,以乌审召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宝日勒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牧民,在毛乌素沙海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经过铲除醉马草,治沙造林,兴建草库伦,为牧区建设养畜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了时代的典型。为此,自治区党委于1965年作出决定,命名乌审召为学习大寨的典型——牧区大寨乌审召。  2005年是题词乌审召“牧区大寨”的40周年。在这40年,乌审召的变化很大,生态建设、草原建设、畜牧业发展、工业化同步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一直走在全区牧区前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2006年的中央二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月21日正式公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对乌审召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乌审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结合牧区实际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乌审召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乌审召畜牧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目前情况下发挥“牧区大寨”示范、带头作用的唯一机会,甚至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本文中,回顾乌审召辉煌的历史,总结乌审召精神,探讨乌审召今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提出创造性建议。
其他文献
对一个民族来说,无形或有形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可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民族的文化的识别标志,也是维系其民族在纷繁复杂的多民族社会中维系发展的动力与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一方面表明法治中国的建设己基本实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法学的研究视角逐渐由立法转向司法活动。而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