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u482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活动的逐利性造成了社会部分领域失信现象泛滥,诚信问题已然成为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背离的重大问题,并波及大学校园环境。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并不是对大学生失信问题的简单应对,而是诚信文化基因继承发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相关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诚信价值观的总体认知、认同程度较高,但也存在部分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知行不相统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言行不一、考试作弊、恶意拖欠贷款、就业履历造假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其他失信行为等。究其原因,可以从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维度加以思考,个体层面大学生自身诚信信仰迷失、家庭层面诚信教育存在偏差、学校层面诚信教育理念不彰、社会大环境层面的不良影响等。从这些现实问题出发,探索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应当树立因势利导理念、多方互动理念和循序渐进理念,秉持自主-自觉-自律能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心需求、强化自我诚信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秉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性原则,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合力;秉持认知-认同-践行阶段性原则,细化区分诚信价值观培育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而在诚信价值观培育途径和方法上,需要着眼大学生诚信价值观认知、认同和践行的阶段性,统筹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通力合作,形成一套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方式方法,包括加强大学生诚信自律;落实诚信课堂教育、网络化教育;发挥诚信榜样作用;开展诚信实践;完善诚信制度建设等。在此基础上,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利于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利于大学生确立诚信观、进而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梳理民俗学/民间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官方文化,上层文化/中下层文化,民间文化/民众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俗文学,新文学/现代文学/20世纪文学,民
学位
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分为公共执行与私人执行两类,有反垄断主管机构对反竞争行为采取的行动可以称为公共执行,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除了反垄断主管机构以外,私人主体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