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浆活动是月球最重要的内生地质过程之一。月海玄武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其规模反映了月幔的部分熔融程度和源区的深度。研究月球表面玄武岩的规模(体积和分布)有利于更好地分析月球火山作用的源头、喷发方式以及推测月球地质构造活动等。月球爱拉托逊纪的岩浆活动在雨海盆地堆积了大面积溢流、光谱独特的高/中钛玄武岩,他们是了解雨海晚期热演化的钥匙。本研究通过筛选雨海地区小型新鲜撞击坑的方式,提取了爱拉托逊纪玄武岩和雨海纪玄武岩的代表性光谱,并对两类玄武岩的光谱吸收特征进行了明确区分。基于多种遥感数据,将雨海晚期玄武岩划分为多个玄武岩单元,主要分为上爱拉托逊纪地层(UEm)和下爱拉托逊纪地层(LEm)两大类。利用多种数据和不同方法,就这两类玄武岩地层的规模进行了调查。本文绘制了雨海晚期玄武岩的厚度变化图,估算了雨海晚期玄武岩的总体积,并简要探讨了雨海晚期玄武岩地层面积通量的变化特征。初步得到了以下几点结果: (1)利用地形剖面高程分析法,测得雨海晚期玄武岩UEm地层的厚度为13-33m,单层熔岩流的厚度变化范围为7-15m。这表明雨海在爱拉托逊纪的最后阶段仍比较活跃,经历了多期次、小规模的玄武岩溢流。 (2)利用基于光谱学的撞击坑挖掘厚度法,估得LEm地层的厚度变化范围为14.49-43.61m,呈现北厚南薄的变化趋势。这或许是受地势的影响,也可能指示了雨海晚期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喷发源头。另外,基于撞击坑挖掘厚度法得到的CE-3着陆点附近的晚期玄武岩厚度估计值(~40m),与CE-3测月雷达反演的厚度(~42m)接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基于光谱学的撞击坑挖掘厚度法的准确性。 (3)将雨海LEm地层的出露体积(~6055km3),UEm地层的出露体积(~539.38km3)和UEm下伏晚期玄武岩的体积(~556.16km3)相加,得到雨海晚期玄武岩的总体积为~7150km3。该值远低于前人的估计值(~4×104km3)。其中,UEm玄武岩出露体积占LEm玄武岩出露体积的比例<1/10,表明雨海爱拉托逊纪玄武岩喷发逐渐减少。这也意味着,尽管雨海晚期的最后阶段经历了多期次的玄武岩溢流,但其规模却不大。 (4)本研究成功获取了Em5-Em7地层的通量变化。结果显示,Em5(相对于Em4)减少了249.56km2/Ma,Em6(相对于Em5)减少了39.49km2/Ma,Em7(相对于Em6)减少了46.89km2/Ma。熔岩流输送距离的逐渐缩短,表明雨海晚期岩浆活动逐渐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