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形态学、生化遗传、分子遗传等方面对中国丁鱥的地方群体和引进的捷克丁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期为中国丁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并对丁鱥和其它24种鲤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Ⅱ)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探讨丁鱥的分类地位.同时,对中国丁鱥群体的繁殖生物学、雌核发育鱼的异源精子诱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和研究,以期为中国丁鱥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及其养殖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 丁鱥遗传多样性1丁鱥不同群体间形态差异分析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新疆朱家湖丁鱥群体、73水库丁鱥群体和从捷克引进中国的丁鱥群体的可量性状和框架参数进行分析.2 丁鱥不同群体的生化遗传多样性分析应用聚丙烯胺凝胶水平电泳对朱家湖丁鱥群体和捷克丁鱥群体的10种同工酶和1种肌蛋白进行分析.3 丁鱥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20个引物对丁鱥朱家湖群体、73水库丁群体和捷克群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4 丁鱥不同群体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分析利用PCR技术扩增丁鱥线粒体DNA的COⅡ基因片段,通过测定该基因片段序列,对中国新疆朱家湖、73水库两个地方丁鱥群体和引进的捷克丁鱥群体进行分析.5 丁鱥不同群体ITS区序列分析用特异引物扩增获得部分rDNA基因序列和ITS1序列,并进行测序,对中国新疆朱家湖、73水库丁鱥群体和引进的捷克丁鱥群体各5尾鱼进行分析.6 丁鱥分子分类地位的探讨采用PCR技术获得了23种鲤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Ⅱ)基因部分序列,所得600bpCOⅡ基因序列与2种取自GenBank的鲤科鱼类同一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排序后,以台湾缨口鳅作为单一外类群,用PAUP 4.0软件对序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支分析.第二部分丁鱥繁殖生物学7 丁鱥卵巢周年变化的组织学观察 8 丁鱥胚胎发育和卵黄囊期仔鱼摄食研究9 丁鱥仔鱼、稚鱼、幼鱼的摄食与生长10 鱥丁雌核发育鱼的异源精子诱导及其与亲本的RAPD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