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对脑血管病不同亚型的影响,旨在了解本地脑血管病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等相关指标,补充流行病学资料,为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病例组选取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268例,均经颅脑CT和/或MRI证实。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medicina》第43卷第2期“ブレインアタック2006—t-PA時代の診断と治療”专辑,(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陈谅教授审校),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依据1991年日本第16次脑卒中学会制定的标准,分为脑出血组(22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59例)、腔隙性脑梗死组(58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组(61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者51例作对照组。使用美国GE VIVID 7 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专人专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应用SPSS13.0和PEMS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 AI组、TIA组、CCCI组和CH组IMT增厚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组、TIA组和CCCI组增厚较L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增厚,斑块发生增多,斑块面积增大。(2)颈总动脉内径:AI组、TIA组、CCCI组和CH组(左侧)、LCI组(右侧)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内径:AI组右侧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峰速:各病例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力指数:左侧AI组、TIA组和CH组,右侧AI组和CCCI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颅外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的发生情况是:AI组>TIA组>CCCI组> LCI组>对照组>CH组。其中AI组和TIA组较对照组、LCI组和C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总体斑块的发生情况是硬斑>扁平斑>混合斑>软斑,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板块的发生率依次是TIA组>CI组>CCCI组>CH组>LCI组>对照组。CCCI组、AI组和TIA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各组斑块发生部位的构成比无差异,斑块发生部位以BIF及其临近部位血管后壁好发,双侧同时受累。(6) AI组、TIA组和CH组颅内病灶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LCI组斑块发生率双侧相等。结论(1)IMT增厚是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指标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2)有临床意义的颈动脉狭窄与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3)颈动脉粥样斑块以BIF及其临近部位血管后壁好发,双侧同时受累多见。(4)与颅内病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远高于对侧。(5)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血管病各亚型的影响不同,其更易诱发AI、TIA,其次为CCCI,不是LCI的主要危险因素,与CH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