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衍庸:艺术道学与极致追求

来源 :广州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衍庸(1904-1978),我国现代卓有成就的国画大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饮誉海外。但是因为他1949年移居香港,30年间与大陆一直处于隔绝状态,现在的大陆学人对衍庸所知甚少。20年来,主要是港台学者和个别海外学者对丁衍庸进行了初步的评介和研究,学界对丁衍庸的生平节点和走过的艺术道路的研究较多,但是画家研究、尤其是画家思想、画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研究显得十分不足,画家形象还没有树立起来。例如,有人说丁衍庸是继承八大山人艺术最全面的画家(朗绍君语),但是,他与八大山人的思想与艺术的关系,学界仍然模糊,香港学者某些观点还有待商榷。要打开丁衍庸研究的局面,画家研究亟待先行,本文则尝试致力于此。本文研究发现:第一,丁衍庸是一个传统的文人。指导着丁衍庸终生事业的艺术思想是他经过了长期实践和思考而形成的“艺术道学”。艺术道学源自易学的“道”“器”关系学说,它的核心是充分挖掘画家的潜能,彻底放纵画家的个性,致力于艺术的创新,追求个性艺术的极致。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丁衍庸认为,艺术家应该多变、勤学、“无关心”(无为)、“复归于原始”。在丁衍庸自己的文章中,这一思想表露得比较分散和隐晦,以至于至今还没有被人发现。第二,“艺术道学”正是丁衍庸与八大山人、徐渭等明清大写意画家以及西方近代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等人的思想与艺术交会之处。在艺术道学指导之下,丁衍庸对八大山人等人的艺术思想和创新精神作了激情洋溢的赞誉和说明,而且匠心独运,将写意艺术推进到从“变形”到“无形”,最后“再造形”的、画家个性和绘画艺术结合无痕的新的境界,创造了大批独具丁衍庸风格的艺术形象,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第三,丁衍庸的艺术,诗、书、画、印四样俱全,丁衍庸的画,人物、山水、花鸟三门无一不精。丁衍庸除了建立了他的艺术道学思想和实现了大写意艺术的突破以外,他还把包含有香港文化元素的现代美术元素和平民元素带进了文人画,开辟了文人画大众化的新道路。丁衍庸艺术最大的遗憾在于画家长期拘于香港一隅,失去了民族文化腹地的依托,丁衍庸作品主要出于文人画室,不能进入社会主流,他的画笔最后定格在文人画家和休闲画家的地位上。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红景天甙对体外人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人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MTT细胞存活试验检测不同浓度的红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湿地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压力。湿地公园的建设意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盲目扩张,未考虑本身的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破坏人
不动产调查是确定不动产权籍关系的重要方式,规划化地使用不动产调查技术,对于人们财产利益保护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在阐述不动产调查内涵及特性的基础上,就不动产调查技术的
迁移(transfer)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对A任务的学习会影响到对B任务学习的结果。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描述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对二语学习
只有文化自信,才可能进行平等对话;只有坚守特色,才能实现持续良性发展。$$据媒体报道,为给学区房降温,教育部门正在考虑推进多校划片,并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报纸
为进一步明确生态农场"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稻鸭共作"技术的完善以及在生态农场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合前人研究分析了"稻鸭共作"的生态效益,
物业公司是以项目为单位,对项目进行收入和支出的成本效益核算,在人力组织安排、材料采购、公共能耗和日常维护管理上赋予足够的权利,按照项目布置进行经营管理。在理论上,物
随着软硬件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游戏主机已经不仅仅是游戏机,而是功能十分强大的信息处理设备,拥有高端处理能力。与此同时,游戏主机也进入了犯罪分子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