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构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三大组织形态。事业单位在特定的领域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没有保底的利润要求、对收益的分配权,被服务这也不十分清楚它能提供什么服务(产品)。因此,事业单位不像企业一样,有一套科学、严明的绩效评价指标。随着中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如火如荼,有关事业单位的诸多法律法规正在制订或修订之中。但是,其绩效管理,无论在研究广度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与企业、政府绩效管理都相差很远。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和中国事业单位实际情形,指出了国外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的区别、外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内容与方法的不足及在中国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中运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对中国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要进行创新性设计的观点。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中所涉及到的超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政治学理论、容忍区理论应用到事业单位绩效评价领域,分析了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的具有共性性质的内容选择,从评价主体角度提出了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型。概括了事业单位的财务、过程、政治、服务和其他等五个方面绩效。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三层指标,包括了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和中短期指标,为中国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工具。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再加入一些个性化指标,就可以用于具体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在分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评价法在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之后,提出了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指标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权重设置等问题进行了浅显的分析。选择了我熟悉的某地勘单位,进行了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