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了解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基础上,重点对警察群体的职业应激进行了研究,探究了警察职业应激的来源、职业应激程度等情况;分析了影响该群体职业应激的有关主客观因素,探讨其心理健康程度、应对方式以及警察的社会支持等对于警察职业应激的作用与影响,力图在描述其基本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警察职业应激的心理学理论模型;并以此寻求改善该群体职业应激的可能性,为有关部门及基层第一线的警察改善职业应激提供客观依据和适当的对策性建议,提高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研究中,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警察的心理健康现状,职业应激的程度、来源,应对方式情况及社会支持情况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1)警察心理健康程度接近于一般正常水平,躯体化表现较高,人际关系敏感较低。(2)警察职业应激表现明显,男性警察的职业应激程度比女警高。在各警种上职业应激程度有显著差异,刑警职业应激程度最高,内勤的职业应激程度比较低。(3)警察职业应激的来源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与其它职业有相似性的应激源,称为职业共性应激源,包括与任务相关的和与组织相关的两种;与任务相关的应激源又可视应激事件的属性分为正性和负性应激源。二是体现着警察与其它职业不同的应激来源,可以称之为职业特性应激源,其包括了警察烦恼应激源和警察特性应激源。(4)应对方式对警察的职业应激有影响作用,其中“解决问题”是警察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没有发现有哪一种方式直接对应着高或低的应激,需要结合个人情况选择针对个人的有效应对方式。(5)社会支持,尤其是主观支持对警察职业应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不同警种间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刑警社会支持比较弱。 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对于警察个人,需要普及心理健康及职业应激的相关知识,提高警察心理素质;(2)对于警察机构,需要建立心理辅导与训练的专门机构,以专业化的方式推进心理学在警务工作中的全面应用;(3)对于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加强对于警察的社会支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