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批青年:他们在新的时代风尚影响下,接受西方思想与文明的洗礼,获得了关于新的人的价值观念,希望改造社会、富强国家,但终因个人力量薄弱、传统势力的强大而无所作为,一事无成。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命运遭遇与俄国十九世纪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十分契合。本文论述的“多余人”既指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也常常指渗透在作品中的作家主体情感,甚或作家本人。对这一类形象的探索和考察,不仅能使我们窥见社会文化对“多余人”心理构成的潜在影响,亦能使我们去寻出那些处于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自身心理嬗变的轨迹。
本论文,在引言中对“多余人”概念的最初来源、引进及含义做了简要介绍;然后从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时期分别阐述“多余人”形象及其时代特征;结语中,对于“多余人”出现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作出分析。总之,历史发展只要出现新旧文化的大震荡,“多余人”现象就不可避免。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中国政治历史大变动的三十年,在这个历史巨变时期,“多余人”的大量出现是可能也是必然的。这些文学中的“多余人”,一方面,对黑暗现实具有强烈的叛逆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知识者的多愁善感、苦闷彷徨甚至逃避现实、自暴自弃。但不管怎样,他们本性是善良的,是充满人本精神与人道主义情怀的,大部分是可以争取过来的“中间人物”。这一批丰富多彩的“多余人”典型,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物长廊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