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电产业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占据我国货物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在2000-2013年间实现了平均每年21.5%的增长,在拉动货物贸易出口增长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机电出口增长速度已出现放缓趋势,逐渐暴露出应对全球经济波动调整能力的脆弱。而对需求骤减的传统重点市场的过度依赖是引起出口困境的主要症结之一。目前,在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国际需求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机电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实现机电出口的平稳较快发展,维持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把需求增长迅速且未来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作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优化全球市场布局是解决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和思考,本文选取机电产品的新兴市场开拓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本文首先在分析我国机电出口市场结构的基础上,规范分析了机电产品新兴市场开拓在落实国家稳定外贸增长战略和顺应国际经贸格局新趋势两个层面体现的必要性。2015年第二季度,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出口增长的政策,明确指出推动市场结构调整是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一环。在更好落实政府该项政策之外,机电产品大力开发新兴市场还有助于培育一大批国际化品牌,更符合在西方国家试图扭转国际经贸重心向新兴国家转移这一历史趋势的新格局下,我国与新兴国家联手创建国际贸易新体制的战略要求。其次,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出口增长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RCA、TCI和技术复杂度指数对出口竞争力的分析发现:我国机电产品总体出口比较优势及技术含量均在快速提升之后于近几年出现放缓迹象,目前虽然领先新兴市场国家但与德国、韩国、日本等机电出口强国仍然存在差距;产品细分之后的研究表明,机电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失衡严重,虽然中低端技术产品在新兴市场上需求旺盛,出口优势较为突出,但在高端技术产品上我国还处于出口劣势,在新兴市场上面对本地同业和主要竞争国的竞争表现并不理想。运用CMS模型对拉动出口因素的量化研究发现:我国机电出口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进口需求规模的增长;我国长期以来落实的出口结构调整,确实对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商品结构调整方向还主要是以静态需求结构为依据,并未准确把握住其动态变化;此外,拉动出口增长的各因素随具体新兴国别市场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出口促进作用,各市场之间差异化明显。最后,本文在上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机电产品拓展新兴市场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当抓住全球格局调整的机遇,把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市场结构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应充分考虑产品类别和企业实力差异性,对出口强势产品以强化包含技术含量、服务水平等在内的综合竞争实力为主,而对出口劣势产品生产企业,应采取扶持、鼓励的优惠措施。此外,应做好信息公布、市场引导等相关工作。企业层面,管理者们应充分认识到新兴市场的需求潜力,搞好市场调研和营销队伍建设,采取联合生产、对外投资等灵活的市场手段,生产和出口适合新兴市场的差异性、竞争性和品牌化的产品。本文在模型工具采用和问题发现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目前CMS模型在国内学术应用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使用在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分析中,本文尝试用其定量分析机电产品出口拉动因素。此外,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的新问题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失衡问题均未根本解决,且在对新兴市场出口中未能紧跟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这些新问题启示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加紧在新兴市场的布局,从动态结构角度具体实施对新兴市场的开拓。此外,本文在数据跨度和产品分类上还存在不深、不细的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