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科学观和科学形态初探——刘献廷学术思想及科学观解析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的中国正处于“西学东渐”的开始,此时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被引进中国。在西方的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探究清朝初期的科学形态与科学观对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个清初士人的学术思想为切入点,从刘献廷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出发再去探究出他所在士人团体的科学观,并从中找出西学进入中国后对传统科学观的影响及其互相融合后的科学形态,最终探究出那个时代的科学观和科学形态。  本文首先对刘献廷本人及其时代的背景进行简要梳理,其次对刘献廷在《广阳杂记》提及的学术成果系统的归纳总结,再次对刘献廷的科学观细致的分析,最后提升高度,将刘献廷所在士人团体的科学观进行总结从而呈现出清初主流科学形态和科学观,对西学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与传统中国科学形态和科学观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分歧与融合。本文的关键是从一个清初士人的科学观入手,对一个人的分析上升到主流团体的科学观分析,最后再上升到研究中国一段时期的科学形态和科学观,从而找到成因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的微波探测仪(Chang’e Lunar Microwave Sounder-CELMS)为认识月球提供了新的视角。利用CELMS的多波段微波遥感数据,研究了月球的微波辐射特征。基于微波辐射传输理论,采用不同时段不同频段微波亮温数据的定量对比、统计分析等方法,首先分析月球微波辐射宏观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几个区的微波辐射特征,通过从面到点的微波辐射特征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自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并于同年11月7日进入其工作轨道.在轨工作一年多,完成了全部使命,期间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其中嫦娥一号月球微波探测仪(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