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严重危害作物生长的一种细菌性土传病害。至今已发现该病菌可侵染44个科近300多种植物。青枯病防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植株品种、土壤管理、栽培管理、施肥状况、气候等。因此,青枯病的防治不能单靠某一种方法的作用,而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目前在番茄青枯病的多种防治方法中,生物防治对番茄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立足于生物防治的基础上,以水培番茄系统作为青枯病研究的媒介,从番茄防御酶、生防菌及营养元素等三方面对番茄青枯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防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稀释涂布法和菌脓分离法获得强致病力青枯菌株。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证明,菌脓分离法有利于获得强致病力菌株,所用时间短,纯化次数少,且所分离菌株的致病性保持时间长。分离时期以植株发病初期分离的青枯菌株致病力最强。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番茄青枯病发生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青枯病发生的最佳条件为:番茄苗龄4~5叶期,伤根,营养液pH6.4,温度32℃,环境湿度80%,EC 2.2ms/cm,青枯菌接种浓度6.3×108cfu/mL。3.通过拮抗试验从健康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获得4株对青枯菌具有强拮抗性的菌株,并用LuxAB和链霉素、四环素进行标记,命名为S59、S8、S57、S43。经进一步拮抗试验、催芽试验、防效测验及在番茄根部的定殖测定试验,筛选出具有强定殖力,可在番茄根际和茎中大量繁殖,且对导管和根表面青枯菌有强的抑制作用的S59菌株。4.通过改变营养液Ca2+、K+浓度分别与拮抗菌S59的共同作用,对番茄苗青枯病发病率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拮抗菌S59与K+结合施用有利于提高番茄植株抗性,增强防病能力。同时,在拮抗菌S59浓度不变的条件下,番茄青枯病发病率随K+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从40.1%下降到32.4%,与对照相比降低了52.0%,防效上升9.1%,作用显著。而在水培条件下Ca2+浓度的增加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是不利的,当Ca2+浓度由3.5mmol/L上升到9.5mmol/L时,发病率从39.5%上升到48.7%,其防效下降了11.5%。5.通过对番茄生理生化分析研究表明,经不同K+浓度与拮抗菌处理的番茄苗,苯丙氨酸酶(PAL)、过氧化物酶(PPO)、多酚氧化酶(POD)活性均在处理后有明显的提高,且随K+浓度的升高而升高;Ca2+与拮抗菌处理的番茄苗三种酶活性,围绕对照3.5mmol/L浓度处理起伏变化,呈无规律性,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番茄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经不同Ca2+浓度与拮抗菌S59处理后,具有随Ca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不同K+浓度与拮抗菌S59处理的番茄苗SOD酶活性无明显变化。从番茄苗四种防御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曲线看,拮抗菌的加入使各酶活性的峰值出现时间有所推迟。以上研究结果,对番茄青枯病的持续有效控制、新生防菌剂的开发、番茄栽培管理、施肥管理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同时对其他植物土传病害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