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中国吸收外资全球排名从第一降到第三,但仍保持着稳定增长。外资的流入不仅给东道国带来充足的资金,更为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鉴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在中国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全都给当地带来正向溢出效应,在一些地区,FDI的流入甚至会产生挤出效应。当前许多学者试图从吸收能力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在吸收能力强的地区得到有效发挥,而在吸收能力弱的地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则十分有限。本文首先回顾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参考金艳清、卢晓勇(2012)关于吸收能力指标体系的总结,将我国各地区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科技吸收能力;第二,制度吸收能力;第三,基础吸收能力。其次,本文对当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以及各地区吸收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当前学者们关于吸收能力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往往只选择单个指标或者多个指标作为吸收能力的替代指标,而忽略影响吸收能力各因素之间的协同性。鉴于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各地区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现状。最后,本文分析吸收能力对我国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对吸收能力综合指数以及影响吸收能力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门槛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并且由于吸收能力的差别较大,导致各省份的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实证结果来看,到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均已跨过第一个门槛值,而只有东部地区跨过了第二个门槛值。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吸收能力。而在重视吸收能力提升的同时,应该重视吸收能力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