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液病诊断是以实验室检验结果作为依据的一门客观科学,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仪器测量误差占比越来越小,故结果的准确度与检验质量管理密切相关。因此,质量管理是血液病实验室核心工作之一。本研究以重庆地区为范围,建立一种较为健全的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评价方法。并形成一套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方式,以提高实验诊断检测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的目的;为重庆地区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和阅读,筛选与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有关的报道进展。汇总近几年质量控制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文献调研,阐述质量控制、动态化、信息化质量管理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血液病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初步形成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上,拟挑选60家重庆市内代表性医院,设计针对重庆地区的血液病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主要议题包括质量管理的制度建立、人员配备及培训、仪器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开展情况等。针对发现的问题,形成质量管理预案;并在XX医院血液病实验室进行验证该管理模式的效果。结果:理论研究丰富了质量控制的内涵,了解了信息化质量控制的理念,并研究了实时质量控制的内容。而调查分析研究,则根据返回的57份有效问卷发现,仅14%为血液病专科实验室,但大多数都能完成血液病的基本检验项目;其中,66.6%有完整实验流程及SOP文件,人员以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为主。35.1%实验设备超过500万元,45.6%有专人检查记录。约45%出检验报告时会参考临床表现,并严格审签。所有实验室都较好的开展了日常室内质控,并参与全市的室间质量评价;但明显的,室间质评失控参与频次少于室内质控。另外,调查结果也发现了部分问题,如设备落后、人员缺乏、远程会诊系统严重不足、学习进修少、标本采集不合格率高、LIS软硬件兼容性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问题发生概率对策矩阵列表”、成立“标本采集品管圈”等质量管理改进方案。通过改进方案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标本采集达标率、上机合格率;数据显示,标本采集缺陷率由3.66‰降低至1.05‰;标本制备过程也大幅优化,上机合格率明显升高。检测周期加快,染色体和流式检测时间缩短了2天,其他项目缩短0.5-1天;此外,临床符合率也有显著提升。这些结果表明,“质量管理改进方案”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在文献阅读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改进措施;验证性应用表明改进措施提高了实验室的标本合格率、缩短了检测周期、提升了临床符合率。该套改进措施能显著增强血液病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为改进重庆地区血液病实验室质量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