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枯竭:是一种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以一种否定、过度疏远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并消极地评价自己工作的状态。包括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效感三个维度。情绪耗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淡、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成效感低落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效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对于大学教师工作枯竭,国内少有人研究。本研究以国内9所大学为例,试图探究大学教师的工作枯竭成因,从而对于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从实践层面上作一探索。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测验法及问卷法。研究采用Maslach教师工作枯竭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大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550份问卷,回收490份问卷,回收率为89.09%。回收问卷以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并以平均数、标准差、Cronbach’sα系数信度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逐步多元回归、路径分析以验证假设。本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大学教师工作枯竭现象并不严重,与其他从业人员的工作枯竭相比,不如医生、护士、警察、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枯竭表现严重。2、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所授课程、从教原因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大学教师工作枯竭的重要因素,而婚姻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工作枯竭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3、大学教师的自尊水平能很好地预测工作枯竭程度。4、大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与大学教师的工作枯竭存在相关。其中,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枯竭有极强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工作枯竭存在正相关。5、大学教师的自尊影响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三者共同影响大学教师的工作枯竭,其中,自尊是前因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