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筝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九大筝派之一。闽南筝派源自中原筝文化,在历史薪传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近现代传承过程中曾几近消沉甚至几度中断。现存有关闽南筝派的研究资料极少,为此,笔者曾数十次深入闽南诏安和云霄等地进行实地采风,采访两地知名闽南筝派家族的传人与亲属,并收集到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一、本文以文化自觉为视角,探讨文化自觉视阈下闽南筝派的传承和发展,并突出在这样一个文化自觉原动力的驱使下,将源自中原优秀筝文化世代相传,并结合闽南地域文化孕育形成独具一格的闽南筝派。同时,创造了以家族传承为主要形式的传承脉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虽然政府、家族、社会、社团、学校相结合,有机互动,是促进传承和发展普遍有效的五维模式,但是最关键的内因是要调动和提升全社会和传承者的文化自觉精神与文化自觉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变成全民族的自觉追求与行动。二、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闽南筝派的特色,对闽南筝派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形成,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南筝派做了较为清晰、详实的阐述。同时,对闽南筝派的概念进行较为完整、清晰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力图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三、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闽南筝派的演奏技巧和曲谱特色,并在走访闽南筝派七大家族传承人过程中对他们的弹奏技法进行实地观摩和研究,逐步厘清了以七大家族为核心的闽南筝派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希冀能进一步深化闽南筝派学术研究。四、本文针对闽南筝派现存曲谱的内容进行探讨,对作曲者的创作初衷、作曲曲目所蕴含之内容做了较为完整、全面和清晰的剖析,对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替影响下的闽南筝派产生的历史条件、民俗文化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五、鉴于闽南筝派民间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力的现状,笔者对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闽南筝派,及进一步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如何在传承和发展闽南筝派过程中让文化自觉继续发挥强有力作用,从传承闽南筝派自觉到发展闽南筝派自信和自强;只有文化自信和自强,才能让闽南筝派“破茧成蝶”,绽放特有的艺术之花。六、本选题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为:首先,论述了文化自觉驱动闽南筝派的形成,梳理了闽南筝派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迁徙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有着紧密联系,但最为重要因素在于当地居民文化自觉的孕育。本文着重对闽南筝派七大家族传承中的文化自觉做了探讨,概括出七大家族传承特色,如下:1张家筝曲传承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李家筝曲传承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吴家筝曲传承的闲居逸韵;4沈家筝曲传承的抱朴守静;5汤家筝曲传承的守道而行;6陈家筝曲传承的和静清远;7许家筝曲传承的心本无生因境有。正是在这些家族传承人以文化自觉为特质的传承下,孕育出闽南筝派。其次,提出文化自觉是闽南筝派传承保护的关键。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虽然有:1政府引导是关键;2非遗的文化宣传;3闽南筝派的传承主体;4民俗融合促传承;5学术研究指方向;6多元传承助传播;这六个方面的良性互动,但最关键的莫过于让文化自觉成为保护传承闽南筝派的动力。达到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一个逐步递进的阶梯式的过程,需要传承主体从自发的需求与兴趣爱好,发展到自主的学习行为,进一步深入到自觉的文化传承追求,最后达到自信的民族地域文化认同。通过这四个发展层次来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水平,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筝派)得以持续永久保护、传承、弘扬的目的。总之,闽南筝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是闽南人民的艺术结晶和文化升华,研究闽南筝派,让更多的业内外人士认识和了解闽南筝派,当地传承人和社会各界提升文化自觉,方能让全社会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闽南筝派,并使闽南筝派在当今得到更好的创新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