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癫痫与GABRA5基因的相关性研究及耐药性癫痫的临床探讨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d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5亚基(GABRA5)基因启动子-754C/T多态性与耐药性癫痫的关系。   2.探讨耐药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中国粤西地区汉族人群195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符合耐药性癫痫的定义将癫痫患者分为耐药组(91例)和药物敏感组(104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GABRA5基因启动子-754C/T多态性。   2.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1例耐药性癫痫患者和104例药物反应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发病年龄、病程、症状性癫痫、治疗前发作频率、是否出现过癫痫持续状态、热性惊厥史、影像学检查结果、24小时动态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1.GABRA5基因启动子-754C/T多态性与耐药性癫痫的关系   耐药组与药物敏感组比较,-754C/T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87、P=0.430),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009、P=0.925)。按脑电图异常程度进行分层后,在脑电图轻度异常的人群中,两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30、P=0.465),其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1.613、P=0.204);在脑电图中度及以上异常的人群中,两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9、P=0.473),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085、P=0.771)。   2.耐药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   2.1耐药组中发病年龄<5岁的有33人,药物敏感组中有15人,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2.476,P<0.001)。   2.2耐药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7.42±5.79年,药物敏感组患者的平均病程为3.27±2.26年,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6.747,P<0.001)。   2.3耐药组中症状性癫痫的患者有23人,药物敏感组中有11人,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7.283,P=0.007)。   2.4耐药组中治疗前发作频繁(>10次)的有27人,药物敏感组中有10人,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2.697,P<0.001)。   2.5耐药组中曾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的有11人,药物敏感组中有3人,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6.169,P=0.013)。   2.6耐药组中有热性惊厥史的有32人,药物敏感组中有9人,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0.543,P<0.001)。   2.7耐药组中头颅CT或MRI异常的有22人,药物敏感组中有11人,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6.384,P=0.012)。   2.8耐药组中脑电图中度及以上异常的有52人,药物敏感组中有20人,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9.952,P<0.001)。   [结论]   1.GABRA5基因启动子区-754C/T多态性与癫痫耐药风险不相关。   2.耐药性癫痫临床特征:   2.1起病年龄偏低;   2.2病程长;   2.3症状性癫痫多见;   2.4药物治疗前癫痫发作频繁;   2.5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几率高;   2.6多有热性惊厥史;   2.7影像学异常几率高;   2.8多有脑电图中度及以上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  电针通过给予脉冲电流刺激穴位,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治疗方式。许多脊髓上结构,包括前扣带回皮层(ACC),参与电针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ACC脑区中的细胞外调节蛋白
目的:多巴胺受体特别是多巴胺D2受体(D2R)在眼屈光发育中的作用是复杂的,目前仍然不明确。使用多巴胺受体药物:阿朴吗啡(APO,非选择性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舒必利(sulpiride,选择性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