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诗文皆可吟诵,中国历代诗歌均可用吟诵之法传承。诗必有韵,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诵读之时便可传情达意,与其音韵和谐的关系颇深。本研究选取中华吟诵经典《诗经·风》中的爱情诗歌为例,结合韵律音系学与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究中华吟诵经典在翻译中的韵律和情感再现。本文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选取程俊英校注的《诗经译注》为中文源语文本,以James Legge、汪榕培和许渊冲的三个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借助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 5.0将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进行文字-音频转换,自建平行语音语料库。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三个英译本是否准确传递原诗韵律和情感,并结合译本进行文本分析,试图找到与原诗文本意义、韵律与情感传递最为接近的英译版本。本研究选取时长与音高为分析参数,借助语音分析软件Praat提取时长、起始音高、结尾音高等数据,以数据分析及主观判断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韵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长层面,在考察的272句诗句中,Legge译本的平均时长最长,而许渊冲译本的平均时长最短。Legge的译本追求准确传达源语文本含义,字字对应,而导致其译本与原诗相比时长过长,不适宜吟诵且限制了吟诵时的情感表达。《诗经》中所选原诗均为四字一句,形式统一,三译本诗句的时长的标准差计算结果显示,许渊冲译本的数值最小,因此其诗句整体时长更为整齐,在形式上其整体时长与原诗风格最为接近。(2)在音高层面,本研究主要考察了调域变化和音高起伏度。首先比较了不同译本在处理不同主题的诗时的异同,不同主题的诗可体现不同情感。在许渊冲译本中,不同主题的诗之间调域相差比较大,说明许译本注重利用音高变化展现不同情感的变化,而汪榕培和里雅各译本在此方面的调域差距则不大,且诗句的调域分布有一定误差。其次,在诗句层面比较了三个译本的整体调域,数据显示,许渊冲译本与其它两译本相比调域最大,而里雅各的调域最小,因此三译本中许渊冲译本的情感波动最大。最后,比较了原诗与三译本的音高起伏度,许译本与原诗起伏度走势具有较高的统一性,且与原诗有相同的语气,更适宜吟诵者的情感表达。(3)总体上,综合时长与音高研究结果,相比其它两英译本,许渊冲译本可在声音层面最大程度再现原诗的音韵特征和情感变化,更适宜吟诵。本研究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框架,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以《诗经》为例探索吟诵经典翻译的韵律特征和情感传递,对于中华吟诵经典的翻译研究和中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