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憩植物景观建设,尤其是处于滨水区独特环境下的游憩地植物景观建设,对于随着物质生活质量提高,日常节奏加快,希望享受难得闲暇的现代人们而言,越来越显得重视。对于滨水城市而言,天然的水域空间是优良的游憩地带,美丽的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又为滨水游憩地添姿加色。本文综合运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知识,在系统总结近年来滨水区景观建设发展的国内外趋势以及景观评价系统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情况基础上提出珠三角地区滨水游憩地景观发展的研究课题,据此,以珠三角地区滨水游憩地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广州、佛山、珠海、深圳、江门、中山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2个样地,66个样方,在大量走访、调查的基础上,获得了珠三角地区滨水游憩地景观及其植物配置状况基本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珠三角地区滨水游憩地植物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将调查的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水生,经调查,珠三角地区滨水游憩地常见植物有227种,隶属82科,172属。其中乔木70种,隶属28科,51属;灌木41种,隶属29科41属;草本50种,隶属33科40属,水生49种,隶属24科34属;藤本17种,隶属13科16属。其中营造岭南特色派滨水景观的骨干种类的中生植物有146种,主要配置应用于岸边上层及中层。草本类以耐阴、喜湿的植物为主,色彩丰富,多配置与乔木之下,也做护坡之用。湿生和水生植物有44种。对珠三角地区滨水游憩地整体或局部植物景观配置进行了SBE美景度评价。结果表明,3种植物景观配置的SBE平均值在所在空间包含的植物景观结构配置的SBE平均值中最大,说明最受游憩者喜爱。分别是在滨水绿地景观空间常见的乔木-地被、乔木-灌木-地被、灌木-地被、地被4种植物景观配置结构中的乔木-灌木-地被结构;在岸际景观空间常见的乔木-地被-湿生、乔木-地被、乔木-灌木-地被、地被4种植物景观配置结构中的乔木-灌木-地被结构;在水体景观空间常见的单层单种、单层多种、多层多种3种植物景观配置结构中的多层多种结构。根据研究结果对当前局部出现的植物景观配置问题及针对不同景观空间环境特点提出一些植物配置模式参考方案和对今后在相关空间景观植物配置设计建设时需要考虑、关注的方面提出几点改善意见。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寻找出既符合生态学又符合美学的最佳植物配置模式,希望为珠三角地区滨水游憩地植物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