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机构,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学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因素,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高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会培养出相应类型的人才。因此,高校教学模式制约着人才的类型。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进。 国外高校对教学模式探索较早。德国教育家洪堡为了改变高校只传递知识的现状,在19世纪初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并通过习明纳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教学。美国高校随着知识观的变化,教学模式开始由宗教模式转向实践教学模式,20世纪中期以后,新实用主义出现,高校教学模式的目标向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揭开了美国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序幕,该模式随之在美国其他高校广泛开展。 我国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之前高校通才教育模式盛行,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以专才教育模式和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主。这些模式为提高人才质量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从80年代中期开始,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如通识教育模式、以问题为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式等,其中研究性教学模式更加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以试点的形式实施,还没有出现一套体系完整的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 在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教学经验,构建出了“三阶段九环节”研究性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三阶段是前教学阶段、教学阶段和后教学阶段;九环节是3个阶段中的9个具体实施环节,其中,前教学阶段有确定教学项目载体、学生申请项目2个环节,教学阶段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5个环节,后教学阶段有展示教学成果、反思对话2个环节。 为了顺利实施“三阶段九环节”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在教学内容方面,开设以研究为本的课程体系是核心;将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为教学内容注入活力;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课程。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需要主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具有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能力。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条件。 高校“三阶段九环节”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理论基础、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目标达成度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包括若干个评价指标和相应的分数与权重。通过各项指标的得分总和,评价其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