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经过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森林资源被大量采伐,林分结构趋于单一、生态功能低下,森林质量下降,因此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亟待解决。本文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潮查林场内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包括择伐后人工促进更新、人工促进更新、诱导混交林、抚育间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10%、20%、30%、40%)在五年的自然更新后,分析不同的改造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次生林的林分生长、林分结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的影响,结果如下:(1)林分改造5年前后对比,经过营林改造后对林分蓄积量影响显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年均生长量都有所增加,其中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择伐后人工促进更新,样地林分的生长情况良好,有利于林分生长。材积增长量呈现与胸径增长量和树高生长量变化趋势相同;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64cm、0.11cm、0.56cm、0.16cm、0.04c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1m、0.31m、0.66m、0.34m、0.04m,单株立木材积连年生长量0.0089m3·hm2、0.0015m3·hm-2、0.0050m3·hm-2、0.0017m3·hm-2、0.0007m3·hm-2,群落结构逐步演替为兴安落叶松为主要林型的林分,非目的树种山杨逐渐退化;而未经过任何改造自然生长的对照样地2012年调查时为7落3桦+杨,现在变为5落4桦+1杨,林分结构退化,兴安落叶松占比减小了。(2)林分改造提高了林下植物多样性,增加了林下生物量。改造后不同林下的植被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有所提高,不同改造方式下差异显著(P<0.05)。改造样地林下植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增加1,19,2,8;灌木层越桔为优势种,占各样地重要值的36%,草本层没有突出优势种,诱导混交林技术对植被层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3)林分改造改善了土壤质量。土壤物理性质的容重与土壤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孔隙度越大,容重越小,其他物理性质变化无明显规律,需继续观测研究;不同改造土壤化学性质:不同改造方式下土壤的全磷(P)、有效磷(AP)、速效钾(AK)、铵态氮(NH4-)均高于对照样地,但不同方式间无明显显著关系(P>0.05)。(4)中强度的间伐(30%)的样地林木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生长最大,过高强度间伐会导致林木生长量下降。30%抚育强度可以提高林分蓄积量调整了林木的空间格局明显降低林木的枯死率明显,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在30%强度增加最多;在间伐强度40%林分的林下植被层生物量较好;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中以30%抚育强度效果最优。通过对采取不同改造后的兴安落叶松次生林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分析得出不同的改造方式对整体林分的影响,选出人工促进更新技术适合林分生长的经营措施,为改造兴安落叶松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