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D通信的隐私安全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qh8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端到终端(Device-to-Device,D2D)通信是一个5G关键技术,一旦通信链路建立,数据就无需通过核心设备或中间设备,实现数据直接传输,可以降低通信系统核心网络的数据压力,大大提升频谱利用率,扩大网络容量,但是D2D通信存在着通信实体假冒、真实身份泄露等安全问题,因此,D2D通信的安全和隐私问题是目前的热点研究之一。本文主要对D2D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介绍,列出了 D2D的应用场景,指出D2D通信存在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重点研究D2D密钥协商和D2D多跳安全数据共享通信。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的D2D密钥协商协议。首先,介绍了己有的密钥协商协议,分析了已有协议在D2D通信场景中面临的挑战,然后详细介绍所提协议的四个具体步骤。最后就协议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计算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满足D2D的安全需求、在实际情况下是可行的,与其它协议相比,有更低的计算量。(2)提出了一种无证书广义签密算法。针对D2D设备计算能力有限、已有签密算法计算量比较大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新的签密算法,并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证明了协议的安全性。与已有签密算法比较,该算法有更小的计算量。(3)提出了一种新的D2D安全数据共享协议。该协议基于所提的无证书签密算法,结合D2D通信特点,可使数据在不经过基站的情况下传输,并实现数据共享。然后采用非形式化分析、定量分析和公式推导的方法对协议的安全性、计算量和可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协议满足系统的安全需求,计算效率优于其它协议,通过合理选择代理SP的数量,使得用户请求数量变多的情况下系统也是可用的。论文的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急性脑梗死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及时诊断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是减少患者死亡和减少神经损害的关键。研究发现,在出现急性脑梗死的6小时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对原本缺血的
<正>[基本案情]2015年初夏至2016年9月期间,被告人张某利用与未成年女儿张某某(2001年3月出生)共同家庭生活关系的有利条件,趁家中无人之际,多次采用暴力手段强行与亲生女儿
近年来,在口腔颌面外科诊疗过程中,全身麻醉往往是局麻下不能配合的患儿的首选麻醉方式,而小儿全麻术后躁动(EA)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儿的诊疗体验和麻醉满意度。现有研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策略的热潮,探讨了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优化充电的管理方法。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应该由电力公司而不是由车主直接控制,以发挥其"削峰填谷"的作用。分
在河南偃师地区,中寒武统的张夏组发育了一套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其中发育有多套风暴沉积。风暴沉积构造包括风暴侵蚀构造、风暴撕裂构造以及风暴涡流构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