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脂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果尤为突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虽然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其肝毒性仍是让临床医生十分担忧的影响因素。本课题主要针对不同剂量的三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与转氨酶升高的相关因素以及三种他汀类药物疗效的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确保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选择某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血脂分型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规定的ASCVD血脂异常标准,并收集临床资料;2.在服药前一周(T0)、服药后第一周(T1)、服药后第四周(T2)、服药后第八周(T3)以及服药后第十二周(T4)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记录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 Partate transaminase,AST)指标与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 Po 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 Po Protein,HDL-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3.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转氨酶升高与服药剂量、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腹围、吸烟史、饮酒史、脂肪肝病史及糖尿病史的相关性;4.选择试验药物阿托伐他汀片(10mg/d、20mg/d、40mg/d)、瑞舒伐他汀片(5mg/d、10mg/d、20mg/d)、辛伐他汀片(10mg/d、20mg/d、40mg/d)对血脂异常的ASCVD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用药前后血脂治疗效果;5.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共有180名患者被纳入研究,这些患者服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其中有12名患者有转氨酶升高的情况,并且12名患者中无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发生肝损害的病例;2.通过统计发现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辛伐他汀40mg的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转移酶升高一般是在用药后的第一周(T1)到第四周(T2)时出现。引起转氨酶升高的相关因素为: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饮酒史、吸烟史、肝病史、糖尿病史以及服用药物的剂量,将以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相关因素中饮酒史以及脂肪肝(P=0.001,OR=12.52;P=0.002,OR=12.75)具有显著差异(P<0.05);3.统计得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于降低ASCVD患者LDL-C均有显著效果,同时,阿托伐他汀降低TG指标效果显著,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降低TC指标效果显著。对于控制HDL-C指标水平,三种他汀类药物组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监测ASCVD患者血脂达标率方面,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瑞舒伐他汀20mg的患者血脂达标率高于其余各组水平(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分析对比三种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与转氨酶升高的相关因素,总的来说,三种药物的疗效是显著的,并且具有可靠的安全性。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于降低ASCVD患者LDL-C指标上均有显著效果,同时,阿托伐他汀降低TG指标效果比较明显,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降低TC指标水平显著;在监测ASCVD患者血脂达标率方面,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瑞舒伐他汀20mg的患者血脂达标率高于其余各组水平。但是在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时需注意患者的转氨酶指标,同时如有饮酒史及脂肪肝病史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必须嘱咐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并按医嘱检测肝功指标,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