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天平的微质量传感元件及驱动电路优化设计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tlh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荡天平微质量传感器利用振荡元件谐振频率与质量之间的固有关系对微质量进行称量。内部中空的微质量传感元件上端覆有滤膜,用于获取烟尘气中的颗粒物,并在线称量颗粒物。为进一步提高微质量传感器的灵敏度及简化驱动电路,本文对其核心部件微质量传感元件进行了仿真优化设计,并且设计了基于STM32的数字闭环驱动电路。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微质量传感元件的运动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微质量传感元件的振荡状态,着重对阻尼振荡及强迫振荡进行了分析对比。为后续微质量传感元件优化及数字驱动电路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2)质量传感元件的仿真优化。使用Solidworks进行微质量传感元件的模型组件工作,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选材方面,对常用材料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镁合金性能优异且耐用,最终选定镁合金为微质量传感元件的选材。选型方面,改进了复合双管微质量传感元件的尺寸设计,并对不同夹角的复合双管振荡元件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探究了双管夹角与振荡元件整体性能的关系。进一步改进复合双管微质量传感元件的整体设计,完成了振荡元件的初步优化。(3)微质量传感元件的进一步优化。采用渐进结构优化法对微质量传感元件进行进一步优化设计,添加激振力分析振荡元件的应力应变结果。在确保元件整体结构性能几乎无损失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元件多余材料的剔除。并对振荡元件不同部位材料删除方案进行了模态分析,实验对比显示,渐进结构优化法可有效实现振荡元件的轻质化。最终实现了振荡元件减重9.8%,质量灵敏度及频降比分别提高了58.1%,43.6%。振荡元件整体性能提升显著。(4)基于STM32的数字闭环驱动电路设计。以STM32为核心,采用AD9833芯片构成频率发生电路,实现了对振荡元件的初始强制驱动。运用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实现了驱动信号的稳定输出。谐振频率的捕获利用了强迫振荡的相频特性,采用二分法算法在-90度处实现了对谐振频率的快速捕获。针对实验中振荡元件相频特性曲线异常的现象,通过改变激振信号的检测方法,由测电压法改为使用反相线性霍尔元件直接测量激振器另一端的磁场强度。有效减小了由检测所带来的相频特性曲线误差。针对霍尔元件输出波形异常的现象,设计了方波转换电路,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本文对振荡天平中微质量传感元件进行了优化,效果提升明显,验证了渐进结构优化法在实现振荡元件轻质化的有效性。所设计的数字闭环驱动电路避免了传统模拟闭环电路起振困难,易停振的缺陷。且无需加入测频电路,大大简化了整体电路的复杂度,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T高志强目送儿子进入外语补习班时,他不由得想起了30多年前自己童年时跟着同院里一位会说俄语的吴叔,“呀、嘚”地学外语的情形。这位搞了多年房地产开发的我市某公司经理坚信
报纸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1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安置下腔静脉滤器,术后严格、正确地遵医嘱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及用药不
固体电解质是电解质材料的一个重要种类,利用固体电解质组装全固态电池是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差,能量密度低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围绕着几类重要的无机晶态固体电解质,包括:钙
<正>前不久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报道《管教"问题少年"的魔鬼训练营》,很震撼,也颇受启发。外界之称为"魔鬼训练营"的学校正名叫"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这里没有常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成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Th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整个炎症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Th1/Th2失衡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主要的免疫
在pH=5~8的范围内,磷酸根可与硝酸银生成黄色的磷酸银沉淀,影响氯离子的测定。而在硝酸介质中只有氯离子可与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当有保护剂存在时,能阻止沉淀沉降而悬浮在溶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扎实推进水文化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会议
为了研究中药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主动性治疗,并研究其作用的现代医学机理,笔者总结了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机制及中医辨证,查阅了既往有关中药辩证治疗骨科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数量飞速增长并且使用寿命不断缩短,大量的电子废弃物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越来越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提出了更高的
家西番族群,是生活在青海湖以东湟水流域宗喀藏族的一部;自明朝后期开始定居农耕,与汉、回、蒙古、土等族群杂居,历经二三百多年的历史演进,逐渐遗失了藏语而只使用青海汉族方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