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提高果园综合经济效益,枣园间作苜蓿栽培模式在新疆南疆地区逐渐被推广应用;合理的种植间距既能避免植物间激烈的水分和养分竞争,又能改善土壤质量,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因此,筛选出本地的最佳种植间距,能够对该地区枣苜间作系统的管理进行精确指导,同时为枣苜间作技术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本试验于20192020年在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和高产栽培实验室进行枣苜间作试验,设计三种间距(分别为0.55 m,0.85 m,1.15 m),以红枣单作和苜蓿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间距对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苜蓿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时期推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细菌在6月19日、真菌和放线菌在7月21日达到峰值;与单作相比,枣苜间作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不同间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平均数量最高。2、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化学性质随时期推进发生相应变化,土壤pH值、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土壤pH值大小总体表现为间作<单作,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间作>单作,说明枣苜间作能有效降低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表现为苜蓿单作>间作>红枣单作,碱解氮含量降低,说明枣苜间作存在营养竞争;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pH平均值最小(7.62),分别比苜蓿单作、红枣单作降低2.31%、2.06%,土壤速效钾含量最大(261.94 mg·kg-1);当间距为0.85m时,土壤碱解氮(90.38 mg·kg-1)、速效磷(43.10 mg·kg-1)含量最大。3、枣苜间作系统中,土壤物理性质随时期推进发生相应变化,土壤平均含水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9月为最低值,土壤容重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与红枣单作相比,枣苜间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平均含水量和降低土壤容重;不同间距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当间距为0.55 m时,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容重下降幅度最大,土壤状况最好。4、枣苜间作系统中,比较不同间距下苜蓿生物学性状,头茬和二茬草在0.85 m间距时均表现最优,具有丰产的潜在能力;不同间距下头茬苜蓿生长速度平均值(1.56 cm/d)大于二茬(0.59 cm/d);在整个生育期,M3处理苜蓿生长速度快,M1生长慢。5、枣苜间作系统中,当间距为0.85 m时,全年苜蓿产量最高(40820.00 kg·hm-2),不同处理对红枣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M1、M2处理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相较单作,均能增产;其中,当间距为0.85 m时,LER最大(1.32),增产率最高,有产量优势。6、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速效磷、钾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真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和土壤含水量、土壤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枣苜间作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同时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和pH值,增加产量;当枣苜间距为0.55 m时,土壤疏松、绵软,透气性好,蓄水保墒能力强,土壤微生物数量丰富繁多,对土壤pH值的改善最明显;当枣苜间距为0.85 m时,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苜蓿生物学性状表现最优,增产率最高。